成语拼音:liǎn yuàn qiú mèi
成语解释:谓因向上献媚,不顾人民怨恨而征收钱物。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元年》:“节度使非能男耕女织,必取之于人,敛怨求媚,不可长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斂怨裘媚
英文翻译:To collect complaints and flatter
敛:1.收起;收住:敛容。敛足。2.约束:敛迹。3.收集;征收:敛钱。横征暴敛。把工具敛起来。
怨:1.怨恨:抱怨。结怨。2.责怪:任劳任怨。事情没办好只能怨我自己。
求:1.请求:求救。求教。求您帮我做一件事。2.要求:力求改进。精益求精。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3.追求;探求;寻求:求学问。实事求是。刻舟求剑。不求名利。4.需求;需要:供求关系。供过于求。5.姓。
媚:1.美好;可爱:妩媚。春光明媚。2.巴结;讨好:谄媚。
“敛怨求媚”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用生活中的例子一解释,立马就清晰了。比如,公司里有个同事为了讨好领导,明明知道项目有问题却闭口不谈,反而变着花样夸领导决策英明。结果项目搞砸了,同事们的怨气全冲着他去。这不就是典型的“敛怨求媚”吗?表面讨好一时爽,背后的隐患却越攒越多。
有人会问:“为啥非要这么做呢?直接说实话不行吗?” 其实,很多人是抱着侥幸心理,觉得“短期讨好能换点好处”,或者害怕冲突选择隐忍。但长期来看,压抑真实想法反而会让人际关系变得更脆弱。就像吹气球,气越攒越多,最后“砰”一声炸了,谁都没落着好。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朋友聚餐时,明明有人提议的餐厅又贵又难吃,但一桌人为了不扫兴,硬是点头说“挺好”。结果吃完大家背后吐槽,提议的人还觉得自己特委屈。这种“表面和谐”本质上也是“敛怨求媚”——用压抑真实感受换短暂的和气,但信任感反而被消耗了。
这里有个关键问题:“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在‘敛怨求媚’?” 有个简单的自测方法:当你发现自己总在“表演认同”,或者总在为别人的情绪兜底时,就要警惕了。健康的相处模式里,真诚的建议和适度的拒绝,反而能让关系更长久。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背后其实藏着现代人普遍的心理困境:我们太害怕被讨厌,以至于把“不惹事”当成了生存法则。但换个角度看,适度的冲突就像给关系“排毒”,把问题摊开说清楚了,才能真正避免怨气堆积。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不妨试试用“我觉得…”开头表达观点,你会发现,真诚带来的尊重,远比讨好换来的虚假和谐更踏实。
说到底,“敛怨求媚”就像人际交往中的甜蜜陷阱。短期看似乎能避风头,但长期来看,它反而会让人失去自我价值感。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在保持真诚和维系关系中找平衡——毕竟,靠讨好换来的喜欢,和靠实力赢得的认可,分量可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