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ù
  • wà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ù yǐ wàn jì

成语解释:数:数目。以万来计算。形容极多

成语出处:《明史·彭韶传》:“监局内臣数以万计,利源兵柄尽以付之,犯法纵奸,一切容贷,此防微之道未终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数量多

繁体字形:數以萬計

英文翻译:Tens of thousands

数以万计的意思

数:[shù]1.数目:次数。数额。2.几;几个:数次。数日。3.天数;命运:气数。在数难逃。4.表示事物的量的基本数学概念。由于生产实践对计数和测量的需要,首先产生了自然数(正整数),后又逐渐产生了分数、零、无理数、负数、虚数等。5.一种语法范畴。表示名词、代词所指事物的数量。6.指数学:数理化。[shǔ]1.点算:数数(shù)。数不清。2.比较起来最突出:数得上。数一数二。3.责备;列举错误:数说。数落。[shuò]屡次:频数。

以:1.用;拿:以少胜多。晓之以理。赠以鲜花。2.依;按照:以次。以音序排列。3.因:何以知之?。不以人废言。4.表示目的:以广视听。以待时机。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6.跟“而”相同:城高以厚,地广以深。7.姓。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

万:[wàn]1.数目。十个一千。2.比喻很多:万众。万般。3.副词。极;很;绝对:万没想到。万不得已。[mò]〔万俟〕复姓。俟(qí)。

计:1.计算:核计。共计。不计其数。数以万计。2.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等的仪器:体温计。血压计。晴雨计。3.主意;策略;计划:计策。巧计。缓兵之计。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4.做计划;打算:设计。为加强安全计,制定了工厂保卫条例。5.计较;考虑:不计成败。无暇计及。6.姓。

成语评论

成语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汉语文化的大门。比如"塞翁失马"常被用来安慰遇到挫折的人,但很多人不知道它出自《淮南子》。当我们读到"焉知非福"四个字时,其实在提醒人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种思维弹性,正是中华智慧的独特之处。

为什么成语值得反复推敲? 某次参观古建筑,导游指着雕梁画柱说"这就叫鬼斧神工"。后来查阅资料才发现,这个成语最早用来形容鲁班的神奇技艺。类似的例子还有"管中窥豹",原意强调观察事物的局限性,现在常被误用为"略知一二"。了解本源能避免表达偏差。

如何在写作中巧妙使用成语? 我曾在描写城市变迁时这样写:"推土机碾过斑驳的老墙,'沧海桑田'四个字突然有了温度。"有位读者留言说,这种用法让成语摆脱了教科书式的僵硬。另一个例子是改写"朝三暮四",用来形容现代人频繁跳槽的现象,既保留原意又赋予时代特征。

成语活用要注意什么? 某次看到"守株待兔"被商家用作促销口号,反而引发消费者对服务态度的质疑。这说明活用不等于滥用。有位语文老师分享经验:让学生用"刻舟求剑"编现代故事,结果出现了用旧地图找新餐厅的幽默案例。这种创新使用既保留智慧内核,又增强传播效果。

成语怎样反映社会变迁? 观察发现,"见贤思齐"近年常出现在职场培训中,折射出当代人的进取焦虑。而"知足常乐"的使用频率下降,或许与消费主义盛行有关。有趣的是,"水滴石穿"被环保组织借用后,赋予了资源保护的新内涵。语言就像活水,总在流动中保持生命力。

有位茶艺师朋友说:"品茶如品成语,初尝知其味,细品见乾坤。"这句话让我联想到,真正理解成语需要像冲泡陈年普洱那样,用时间和耐心唤醒深层韵味。下次遇到陌生的成语时,不妨先查查它的故事背景,或许能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

数以万计的造句

  1. 造句 灾难发生后,数以万计的民众及时受到了救济。
  2. 造句 内地雪灾十分严重,数以万计灾民如涸辙之鲋,受断电断粮之苦,正需要大家伸手援助。
  3. 造句 入侵的敌人毫无人性地残害了数以万计的平民百姓。
  4. 造句 十年燕园,让数以万计的学院成为职场中的精英,在这十年校庆之际愿燕园再接再厉让更多的学员学以致用,也愿燕园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5. 造句 这种能量包括数以万计的带电粒子,即所谓的太阳风袭击我们.
  6. 造句 每一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访问反波.
  7. 造句 在中国,这些数以万计黑客们被称为“红客”。
  8. 造句 中国希望在奥运会期间能够让数以万计的外国游客出行更加方便,以展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巨大的国民财富积累。
  9. 造句 每小时可印出数以万计份数的快速印刷机,最初就是发源于中国。
  10. 造句 但是,明尼苏达州的交通图上标有它数以万计的湖泊。

"数以万计"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