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āo qiāo dǎ dǎ
成语解释:指用力敲击。比喻用言语刺激人
成语出处: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谈话》:“如果不是开发,我们生产汽车还会像过去一样用锤子敲敲打打,现在大不相同了,这是质的变化。”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用言语刺激人
繁体字形:敲敲打打
英文翻译:Knock Knock Knock
敲:1.在物体上面打,使发出声音:敲门。敲锣打鼓。2.敲竹杠;敲诈:有的商人一听顾客是外乡口音,往往就要敲一下子。
敲:1.在物体上面打,使发出声音:敲门。敲锣打鼓。2.敲竹杠;敲诈:有的商人一听顾客是外乡口音,往往就要敲一下子。
打:[dǎ]1.除去:打旁杈。2.舀取:打水。打粥。⑰买:打油。打酒。打车票。⑱捉(禽兽等):打鱼。⑲用割、砍等动作来收集:打柴。打草。⑳定出;计算:打草稿。打主意。成本打二百块钱。(21)做;从事:打杂儿。打游击。打埋伏。打前站。(22)做某种游戏:打球。打扑克。打秋千。(23)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打手势。打哈欠。打嗝儿。打踉跄。打前失。打滚儿。打晃儿(huàngr)。(24)采取某种方式:打官腔。打比喻。打马虎眼。3.从:打这儿往西,再走三里地就到了。他打门缝里往外看。打今儿起,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dá]十二个为一打:一打铅笔。两打毛巾。[英dozen]
打:[dǎ]1.除去:打旁杈。2.舀取:打水。打粥。⑰买:打油。打酒。打车票。⑱捉(禽兽等):打鱼。⑲用割、砍等动作来收集:打柴。打草。⑳定出;计算:打草稿。打主意。成本打二百块钱。(21)做;从事:打杂儿。打游击。打埋伏。打前站。(22)做某种游戏:打球。打扑克。打秋千。(23)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打手势。打哈欠。打嗝儿。打踉跄。打前失。打滚儿。打晃儿(huàngr)。(24)采取某种方式:打官腔。打比喻。打马虎眼。3.从:打这儿往西,再走三里地就到了。他打门缝里往外看。打今儿起,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dá]十二个为一打:一打铅笔。两打毛巾。[英dozen]
提到“敲敲打打”,你想到的是不是铁匠铺里叮叮当当的声音?其实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做事需要反复琢磨、不断调整。比如有人写文章时,改了一遍又一遍,朋友调侃他:“你这跟铁匠铺敲敲打打似的,什么时候能完工?”他笑着回应:“好文章可不是一锤子买卖!”
这时候有人会问:敲敲打打真的有必要吗?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学骑自行车时,谁不是摔倒了又爬起来,扶着车把来回调整姿势?这种“敲打”看似麻烦,却能帮我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就像邻居张叔说的:“当年我修老收音机,螺丝拧松了又紧,最后听到声音的那一刻,就知道功夫没白费。”
你可能好奇,现代社会讲究效率,这种笨方法还适用吗?去年我们团队做新产品设计,光是用户界面就改了二十多稿。市场部小王急得跳脚:“再改下去要错过黄金档期了!”结果上线后用户反馈:“这个滑动按钮的位置刚刚好。”正是那些看似多余的敲打,让细节处见了真章。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联想到“坚持就是胜利”。但我觉得敲敲打打更强调过程中的灵活调整。就像我学吉他那会儿,老师总说:“别光顾着猛练,要像调琴弦那样,紧了松,松了紧,耳朵比手指更重要。”这种动态平衡,才是敲打背后的智慧。
现在很多家长教孩子背古诗,总爱说“多读几遍就会了”。其实可以换个思路:和孩子玩诗句填空游戏,把“敲打”变成闯关挑战。上周在公园看见个小姑娘,她妈妈把《静夜思》写成拼图卡片,孩子边玩边嘀咕:“举头望明月...下一句是低头找拖鞋吗?”周围家长都笑弯了腰。
敲敲打打最怕的是什么?我见过装修师傅因为墙面有个小鼓包,硬是把贴好的瓷砖撬下来重铺。徒弟嘀咕:“客户又看不出来。”师傅瞪着眼:“东西是给人用的,不是给眼睛看的。”这句话让我记到现在——有些敲打不是为了别人,而是对自己手艺的交代。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年轻人流行“沉浸式手工”视频。看着UP主慢慢打磨木勺,观众反而获得奇妙的治愈感。这或许说明,在这个求快的时代,人们心底还是渴望那种叮叮当当的踏实感。就像老话说的,快有快的风光,慢有慢的滋味。
下次当你为某个任务焦头烂额时,不妨想象自己是个正在雕琢玉器的匠人。每一锤落下时,记得听听材料反馈的声音——是清脆的回响,还是沉闷的抗议?这些细微差别,正是敲打过程中最珍贵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