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āo zhà lè suǒ
成语解释:见“敲诈勒索”。
成语出处: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这是大明大白的敲榨勒索,逼人上吊,把穷人往死路上推。”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用威胁手段逼取财物
繁体字形:敲榨勒索
英文翻译:extort and racketeer
敲:1.在物体上面打,使发出声音:敲门。敲锣打鼓。2.敲竹杠;敲诈:有的商人一听顾客是外乡口音,往往就要敲一下子。
榨:1.压出物体里的汁液:榨油。榨甘蔗。2.压出物体里汁液的器具:油榨。酒榨。3.姓。
勒:[lè]1.带嚼子的马笼头。2.收住缰绳不让骡马等前进:悬崖勒马。3.强制;逼迫:勒令。勒派。勒索。4.统率:亲勒六军。5.姓。6.雕刻:勒石。勒碑。7.勒克斯的简称。1流(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地照在1平方米面积上时的光照度是1勒。[lēi]用绳子等捆住或套住,再用力拉紧;系紧:行李没有捆紧,再勒一勒。中间再勒根绳子就不会散了。袜带儿太紧,勒得腿肚子不舒服。
索:1.大绳子或大链子:船索。绳索。麻索。绞索。铁索桥。2.姓。3.搜寻;寻找:搜索。遍索不得。4.要;取:索取。索还。索价。5.孤单:离群索居。6.寂寞;没有意味:索然。
提到“敲诈勒索”,许多人会联想到影视剧中恶霸威胁商贩的场景。例如:“村里那个混混总以‘保护费’为名敲诈勒索小摊主,最终被警方逮捕。”这个成语直接点明了用威胁手段强行索取财物的行为,核心在于“以不正当方式获取利益”。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敲诈勒索”常和权力滥用挂钩?实际上,这种行为往往利用信息差或地位优势。比如某公司高管掌握商业秘密后,威胁老板支付封口费,这就构成了典型的敲诈勒索。关键在于加害方握有被害方的“软肋”,并通过制造恐惧达成目的。
另一个常见疑问是:普通人也可能成为加害者吗?现实中有这样的案例:有人捡到他人手机后,要求失主支付高额赎金,否则就销毁数据。这种行为看似“占便宜”,实则已触犯法律底线。我认为,现代社会的信息透明化反而让这类行为更容易留下证据,最终害人害己。
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时代的敲诈勒索呈现新形态。比如黑客入侵企业系统后索要比特币,或是用AI合成虚假视频进行要挟。这类技术型犯罪更具隐蔽性,但法律界定同样清晰——只要存在威胁行为和非法获利意图,就构成违法。
面对敲诈勒索,普通人的应对策略是什么?首先保持冷静,避免私下妥协;其次及时固定证据,比如录音、截图等;最重要的是立即报警。从个人观察来看,越早寻求法律帮助,越能有效遏制事态恶化。社会法治体系的进步,正在让这类阴暗行为无处遁形。
最后要强调的是,预防永远胜于补救。对于涉及隐私或重要信息的事务,保持警惕心尤为重要。就像老话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在数字时代显得更加贴切。当我们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时,那些试图敲诈勒索的人自然会掂量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