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āo suǐ sǎ gāo
成语解释:比喻倾家荡产。
成语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其最为民害者,一曰吏,一曰役,一曰官之亲属,一曰官之仆隶,是四种人……怙势作威,足使人敲髓洒膏,吞声泣血。”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比喻倾家荡产
繁体字形:敲髓灑膏
英文翻译:Douche
敲:1.在物体上面打,使发出声音:敲门。敲锣打鼓。2.敲竹杠;敲诈:有的商人一听顾客是外乡口音,往往就要敲一下子。
髓:1.骨头里像脂肪的东西:骨髓。敲骨吸髓。2.像髓的东西:脑髓。石髓。3.事物的精华部分:精髓。神髓。4.植物茎的中心部分。
洒:[sǎ]1.使水或其他东西分散地落下:洒水。洒扫。洒泪。2.东西散落:粮食洒了。3.姓。[xǐ]古同“洗”,洗涤。
膏:[gāo]1.脂肪,油;肥肉:焚膏继晷(guǐ)。2.糊状的东西:牙膏。药膏。3.中成药剂型之一。在常温时为固体、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可分为内服膏、外贴膏、外敷膏:益母草膏。狗皮膏。紫草膏。4.肥沃:膏壤。[gào]1.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使润滑:膏车。2.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膏笔。
“敲髓洒膏”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但它其实在特定场景下能精准表达某种状态。比如有人吐槽:“老板天天催进度,简直像敲髓洒膏一样,把我们榨得一滴都不剩。”这里的“敲髓”比喻压榨精力,“洒膏”则像是把最后一点价值都挤出来,合起来生动描绘了过度索取资源的行为。
问:这成语到底在说什么?答:它核心是形容一种不顾后果的索取方式,就像敲碎骨头吸骨髓,再洒出油脂——榨取到极限还不满足。比如古代苛捐杂税让百姓“敲髓洒膏”,如今职场中的过度加班文化也像极了这个画面。
问:现代社会还有类似现象吗?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朋友小张的公司要求全员“自愿”周末培训,却不给调休或加班费。这种打着提升能力旗号,实则消耗员工时间精力的做法,何尝不是一种隐形的“敲髓洒膏”?
有意思的是,这个成语的警示意义远超字面。我曾见过创业者为了赶项目,连续三个月每天只睡四小时。表面看是拼搏精神,但长期如此就像不停敲击的锤子——不仅骨髓枯竭,连支撑系统的骨骼都会崩塌。适度努力与过度消耗之间的界限,或许正是这个成语留给现代人的思考题。
换个角度看,“敲髓洒膏”的反面恰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就像农民种地要轮作休耕,人的精力管理也需要张弛有度。与其追求短期榨取式的爆发,不如像养护土地那样,给自己留出恢复生机的空间。毕竟再肥沃的土壤,也经不住连年不休的过度开采。
下次遇到类似情景时,不妨用这个成语敲个警钟:当事情发展到需要“敲髓洒膏”才能推进时,或许该停下来看看——是方法需要优化,还是目标本身出了问题?有时候退后一步重新布局,反而能找到更健康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