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āng
  • miè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fāng sī miè rú

成语解释:方:比拟;斯:此;蔑:无。没有谁能够与此相比的。比喻人的高尚情操

成语出处:《南齐书·高帝纪上》:“昔保衡翼殷,博陆匡汉,方斯蔑如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方斯蔑如

英文翻译:Fang simiru

方斯蔑如的意思

方:1.正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正四边形的六面体。2.正直:品行方正。3.方向;方面:东方。双方。4.办法:千方百计。领导有方。5.地点;地区:前方。方言。6.治病的药单:药方。处方。7.工程上指土、石等堆积一立方米:土方。8.数学上指自乘的积:乘方。9.副词。正在;方才:方兴未艾。如梦方醒。年方十六。10.表示响度级的单位。将声音与一个1,000赫的纯音试听比较,当两者响度被判断为相同时,后者声压级的分贝数即被定为这个声音响度级的方数。旧写作㕫。11.⑪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一方砚台。两方图章。

斯:1.文言指示代词。这;这个;这里:斯人。生于斯。2.文言连词。于是;就。3.上古汉语指劈、砍:斧以斯之。

蔑:1.无;没有:蔑以复加。2.无视;瞧不起:轻蔑。3.微小:视沧海而知滴水之蔑。4.血污。引申为造谣中伤:诬蔑。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成语评论

方斯蔑如”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描述的场景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公司会议上,小李拿着熬夜整理的方案发言,对面的老王却翘着二郎腿冷笑:“这点小聪明也敢拿出来?”边说边把文件推得老远。这种用肢体和语言双重否定他人价值的姿态,正是成语描绘的“轻蔑到极致”的状态。

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这种轻蔑态度?心理学研究显示,当个体感受到自身地位受威胁时,往往会通过贬低他人来获得心理平衡。就像老王作为十年老员工,面对新人的创新提案,下意识用轻蔑态度掩饰危机感。这种反应虽不健康,却是人性常见的自我保护机制。

记得去年社区改造方案讨论时,张阿姨对年轻人提出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嗤之以鼻:“我们以前哪有这些花里胡哨的?”她挥手的动作幅度大得差点打翻茶杯。这种代际认知差异导致的轻蔑,本质上源于对新事物的认知壁垒。当人们固守经验主义时,就容易陷入“方斯蔑如”的思维定式。

如何避免成为轻蔑态度的俘虏?我在参加读书会时发现个有趣现象:当主持人要求每个质疑观点必须先复述对方原话,现场火药味明显降低。这个方法迫使倾听者真正理解对方立场,有效打破了“为否定而否定”的恶性循环。就像处理油渍,先用洗洁精分解,再冲洗就容易多了。

新媒体时代,这种轻蔑文化在社交平台尤为突出。有人看到不同观点,不假思索就敲下“就这?”二字。但有意思的是,那些真正深耕某个领域的博主,评论区反而少见极端言辞。知识储备越丰厚的人,越懂得“未知全貌,不予置评”的分量。

换个角度看,“方斯蔑如”未尝不是面镜子。当我们在某个领域产生强烈轻蔑感时,或许正暴露了自身认知边界的所在。就像登山者望见云雾缭绕的山峰,第一反应不该是嘲笑“这山真矮”,而该检查自己的海拔计量仪是否准确。保持对未知的敬畏,才是突破认知局限的开始。

菜市场里卖豆腐的老周有句话很有意思:“嫌我豆腐嫩的,多半自己牙口不好。”这话糙理不糙。面对世间万象,与其急着下判断,不如先问问自己:是我的秤砣不准,还是别人的秤杆真歪?毕竟,轻蔑这面哈哈镜照出的,往往是我们自己都没察觉的认知褶皱。

"方斯蔑如"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