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āng ruì yuán záo
成语解释:枘:榫头;圆凿:圆榫眼;卯眼。方形的榫头;圆形的卵眼。比喻格格不入、不相容、不适宜。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格格不入
繁体字形:方枘圓鑿
英文翻译:put a round peg in a square hole
方:1.正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正四边形的六面体。2.正直:品行方正。3.方向;方面:东方。双方。4.办法:千方百计。领导有方。5.地点;地区:前方。方言。6.治病的药单:药方。处方。7.工程上指土、石等堆积一立方米:土方。8.数学上指自乘的积:乘方。9.副词。正在;方才:方兴未艾。如梦方醒。年方十六。10.表示响度级的单位。将声音与一个1,000赫的纯音试听比较,当两者响度被判断为相同时,后者声压级的分贝数即被定为这个声音响度级的方数。旧写作㕫。11.⑪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一方砚台。两方图章。
枘:榫子:方枘圆凿(形容格格不入)。
圆:1.圆周所围成的平面。2.圆周的简称。3.形状像圆圈或球的:圆桌。滚圆。滴溜圆。圈画得很圆。4.圆满;周全:这话说得不圆。这人做事很圆,各方面都能照顾到。5.使圆满;使周全:圆场。圆谎。自圆其说。6.我国的本位货币单位,一圆等于十角或一百分。也作元。7.圆形的货币:银圆。铜圆。也作元。8.姓。
凿:1.凿子,挖槽或打孔用的工具。2.打孔;挖掘:凿一个眼儿。凿井抗旱。3.明确;真实:确凿。4.榫(sǔn)眼:圆凿方枘。
“方枘圆凿”这个成语乍一听有点抽象,但放到生活中其实特别常见。比如同事小李总喜欢用复杂的表格管理项目,而团队其他人习惯用简洁的流程图,双方开会时就像“方形的榫头硬要塞进圆形的卯眼”——看似都在讨论同一件事,实际上根本对不上频道。这种场景是不是像极了工作中那些“鸡同鸭讲”的瞬间?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千年? 或许因为它精准捕捉了人类社会的永恒矛盾。就像老一辈喜欢储蓄防老,年轻人热衷投资理财,两代人关于金钱观的碰撞,本质上就是两种思维模式的“形状不匹配”。这种差异本身没有对错,但强行融合就会产生摩擦。
记得去年帮邻居王阿姨装智能电视的经历特别典型。她坚持要像操作老式遥控器那样按数字键换台,而新系统必须通过触控菜单选择。看着她使劲把方形遥控器往圆形感应区戳的样子,突然明白“方枘圆凿”不仅是技术适配问题,更是习惯与变革的较量。
有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现代职场里“方形人才”反而越来越吃香。某些互联网公司专门招收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的人,通过差异化的思维碰撞激发创新。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形状不匹配不一定是坏事,关键看如何创造能包容不同“形状”的协作空间。
观察新生代的沟通方式会发现,他们正在发明新的“接口转换器”。比如用表情包化解严肃对话的尴尬,用游戏化机制解决团队协作难题。这些创新就像给方榫和圆凿之间加了层弹性缓冲垫,让原本互斥的个体能找到契合点。
面对生活中的“方枘圆凿”,或许不必执着于改变榫卯的形状。保持自身特性的同时,学会识别不同系统的运行逻辑,就像程序员为不同设备编写适配驱动那样。毕竟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真正的兼容能力不在于统一标准,而在于理解差异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