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áng
  • zhēng
  • yǐ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páng zhēng bó yǐn

成语解释:旁:广泛;征:征求;博:广博;引:引证。广泛地引用材料作为依据、例证。

成语出处:清 王韬《淞隐漫录》:“生数典已穷,而女博引旁征,滔滔不竭,计女多于生凡十四则。”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状语;用于说话或写文章

繁体字形:旁征博引

英文翻译:load one's pages with references

旁征博引的意思

旁:[páng]1.左右两侧:旁边。旁侧。旁门。旁出。旁听。旁若无人。2.其他,另外:旁人。旁的话。触类旁通。责无旁贷。旁证。旁白(戏剧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旁落。3.广,广泛:旁征博引。4.邪、偏:旁门左道。5.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偏旁。竖心旁儿。[bàng]古同“”,靠。

征:1.走远路(多指军队):征途。长征。2.征讨:出征。南征北战。3.政府召集人民服务:征兵。应征入伍。4.征收:征税。5.征用:征地。6.征求:征稿。征文。7.证明;证验:文献足征。信而有征。有实物可征。8.表露出来的迹象;现象:征候。象征。特征。“徵”

博:1.(量)多;丰富:渊博。地大物博。博而不精。2.通晓:博古通今。3.大:宽衣博带。4.姓。5.博取;取得:聊博一笑。以博欢心。6.古代的一种棋戏,后来泛指赌博:博徒。博局。

引:1.拉,伸:引力。引颈。引而不发。引吭高歌。2.领,招来:引见。引子。引言。引导。引荐。抛砖引玉。3.拿来做证据、凭据或理由:引文。引用。援引。4.退却:引退。引避。5.旧时长度单位,一引等于十丈。6.古代柩车的绳索:发引(出殡)。

成语评论

提到“旁征博引”,许多人会联想到学者讲课或作家写作时的场景。比如一位历史老师分析唐朝衰落的原因,可能会引用《资治通鉴》的记载、白居易的诗句,甚至对比罗马帝国的税收制度。这样的方法究竟有什么好处?其实,通过多角度引用不同来源的信息,能让观点更扎实,听众也更容易被说服。

有人问:“普通人生活中用得到这种技巧吗?”当然!假设你要说服家人减少熬夜,如果只说“对身体不好”可能效果有限;但若能引用医学期刊的睡眠研究报告、列举某企业高管因过劳住院的新闻,甚至搬出《黄帝内经》中“子时养肝”的中医理论,说服力瞬间提升。这种“用事实堆证据”的逻辑,本质上就是旁征博引的灵活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引用过多可能适得其反。去年某科技发布会,主讲人短短二十分钟提到17位哲学家的名言,结果观众反馈“像在听文献综述”。这说明什么?再好的方法也需要节制。个人认为,引用的素材应当像调味料——撒在关键处提鲜,而非盖过主菜本身。

有趣的是,现代人每天都在无意识地进行“微型旁征博引”。刷短视频时看到博主用电影片段解释经济学原理,刷朋友圈时发现朋友用菜谱步骤类比项目管理流程,这些本质上都是跨领域引用的智慧。当知识储备足够丰富时,不同领域的知识会自然产生联结,形成独特的认知网络。

如何在日常中培养这种能力?我的建议是建立“主题素材库”。比如对“坚持”这个话题,可以收集运动员的训练日记、植物向光生长的生物学解释、《西游记》取经八十一难的文学案例。当需要讨论相关主题时,这些储备就能成为随手可用的“弹药库”。知识的广度,往往决定了表达的深度。

最后要强调的是,所有引用都应服务于核心观点。就像建筑工地的脚手架,搭建时必不可少,但当大厦建成后就要适时拆除。真正的思想表达,永远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旁征博引只是让思考过程更具象化的工具。当你能在严谨论证与生动表达之间找到平衡点,沟通就会变得既有营养又有趣味。

旁征博引的造句

  1. 造句 在学术报告会上,他旁征博引,博得了听众们的好评。
  2. 造句 李老师写文章旁征博引,又言简意赅。
  3. 造句 在辩论会上他旁征博引,语锋犀利,已是锋芒毕露,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4. 造句 王老师讲课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很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5. 造句 韩先生的演说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常常激起台下热烈的掌声。
  6. 造句 这篇论文,旁征博引,材料翔实,论证有力,写得棒极了。
  7. 造句 不久,接到了许多答案,其中大多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地分析论证各人的功过轻重,然后拿出自己的看法。
  8. 造句 对于当前国际经济情势,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大家都很信服。
  9. 造句 这位教授在上课时,常旁征博引,出口成章,深受好评。
  10. 造句 鲁迅这部小说,是经过旁征博引,悉心研究,勤奋努力才撰写成功的。

"旁征博引"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