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ì dé lì yì
成语解释:指人们或集团已经获得的,法定的某种特别权益
成语出处:毛泽东《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属于边区管辖地域内,一切已经分配过的土地房屋和已经废除过的债务,本府本处当保护人民既得利益,不准擅自变更。”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既得利益
英文翻译:vested interest
既:1.已经:既成事实。既得利益。既往不咎。2.既然:既来之,则安之。既要做,就一定要做好。3.完了;尽:食既。4.跟“且、又、也”等副词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既高且大。既聪明又用功。既要有周密的计划,也要有切实的措施。
得:[dé]1.得到(跟“失”相对):取得。得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件事办成了你也会得些好处。2.演算产生结果:二三得六。五减一得四。3.适合:得用。得体。4.得意:自得。5.完成:饭得了。衣服还没有做得。6.用于结束谈话的时候,表示同意或禁止: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7.用于情况不如人意的时候,表示无可奈何:得,这一张又画坏了!8.助动词。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许可(多见于法令和公文):这笔钱非经批准不得擅自动用。9.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可能这样(多用于否定式):水渠昨天刚动手挖,没有三天不得完。[de]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多见于早期白话):出得门来。[děi]1.助动词。需要: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修这座水库得多少人力?2.“得”的否定是“无须”或“不用”,不说“不得”。3.助动词。表示揣测的必然:快下大雨了,要不快走,就得挨淋。4.舒服;满意:这个沙发坐着真得。
利:1.锋利;锐利(跟“钝”相对):利刃。利爪。2.顺利;便利:不利。成败利钝。3.利益(跟“害、弊”相对):利弊。有利。兴利除害。4.利润或利息:暴利。薄利多销。本利两清。5.使有利:利国利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6.姓。
益:1.好处(跟“害”相对):利益。公益。权益。受益不浅。2.有益的(跟“害”相对):益友。益鸟。益虫。3.姓。4.增加:增益。延年益寿。5.更加:多多益善。精益求精。
什么是“既得利益”?简单来说,就是已经获得的利益。比如有人费尽心思考进体制内,却发现制度僵化难以改革,这时候维护现状的心态,就是典型的“既得利益者思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成语讲的是前人创造价值、后人坐享其成的现象。比如某家族企业创始人打拼半辈子,二代接班人却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这种代际间的既得利益转移常常引发矛盾。
为什么既得利益容易引发冲突?想象公司里有位老员工总说“我们以前就是这么干的”,抵触新人的数字化改革方案。这种维护旧模式的行为,本质上是在保护自己熟悉的舒适区,却可能阻碍整体进步。
有个有趣现象:“守株待兔”的故事里,农夫偶然捡到撞树的兔子后就不再耕种。这警示我们,依赖偶然获得的利益反而会丧失持续奋斗的动力。现实中某些行业垄断企业拒绝技术创新,恰似现代版守株待兔。
个人认为,既得利益像把双刃剑。它既是对过往努力的肯定,也可能成为前进的绊脚石。好比手机厂商如果死守实体按键设计,就会错过触摸屏时代的发展机遇。关键在于找到守成与创新的平衡点。
如何突破既得利益困局?不妨看看“破釜沉舟”的智慧。当年项羽渡河后凿沉船只,激励士兵背水一战。现代企业推行组织变革时,有时也需要这种打破舒适区的魄力,比如某互联网巨头主动砍掉盈利但落后的业务线。
留心观察会发现,既得利益群体往往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阻碍变革。就像某些传统行业起初看不上电商,等反应过来时市场已被瓜分殆尽。保持危机意识,才能避免在舒适中逐渐失去竞争力。
下次遇到“我们向来如此”的论调时,不妨想想:马车时代的人如果坚持“马比机器靠谱”,今天我们可能还坐着四轮马车上班。历史反复证明,主动拥抱变化比被动防守更能获得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