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ù
  • jiā
  • xíng
  • jì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ù jiā xíng jìng

成语解释:行径:行为。比喻旧时的行为

成语出处:明·梅鼎祚《玉合记·逃禅》:“向鸡园托迹,虎口逃生,眉愁翠敛,容羞红润,怕难藏旧家行径。”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舊家行徑

英文翻译:Old family behavior

旧家行径的意思

旧:1.过去的;过时的(跟“新”相对):旧时代。旧经验。旧社会。不要用旧脑筋对待新事物。2.因经过长时间或经过使用而变色或变形的(跟“新”相对):旧书。旧衣服。窗纱旧了。3.曾经有过的;以前的:张家口是旧察哈尔省省会。4.老交情;老朋友:怀旧。念旧。亲戚故旧。5.姓。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行:[háng]1.行列:双行。杨柳成行。2.排行:您行几?。我行三。3.行业:内行。同行。在行。懂行。改行。各行各业。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4.某些营业机构:商行。银行。车行。5.用于成行的东西:一行字。几行树。两行眼泪。[hàng]见〖树行子〗。[héng]见〖道行〗。[xíng]1.走:步行。人行道。日行千里。2.古代指路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行装。行程。行踪。西欧之行。4.流动性的;临时性的:行商。行营。5.流通;推行:行销。发行。风行。6.做;办:举行。执行。试行。行医。行不通。简便易行。行之有效。7.表示进行某项活动(多用于双音动词前):另行通知。即行查复。8.(旧读xìng)行为:品行。言行。罪行。兽行。9.可以:行,咱们就照这样办吧。算了,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10.姓。

径:1.小路:曲径。山径。2.喻指达到目的的途径、方法:捷径。门径。3.副词。直接地:径行办理。4.直径:口径。半径。5.古又同“”。

成语评论

旧家行径”这个词乍一听有点陌生,但它其实可以理解为“过去习惯的行为方式”。比如有人总用老办法处理新问题,结果效率低下,同事劝他:“咱们部门现在都用智能系统了,你还靠手写表格,这旧家行径该改改啦!”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为什么人们容易守着旧习惯不放?心理学中有个“舒适区”概念——熟悉的操作让人有安全感。就像我爷爷至今坚持用收音机听新闻,说手机刷新闻“没那个味儿”。但过度依赖旧模式可能错过新机遇,就像当年拒绝电子支付的商铺,眼睁睁看着隔壁扫码收银的店面客流翻倍。

最近遇到个有意思的案例:某传统书店引入VR选书系统后,老年顾客反而比年轻人更快适应。负责人告诉我:“很多老人家把VR眼镜当老花镜用,发现能看清书柜顶层时特别兴奋。”这说明改变习惯的关键不在年龄,而在是否找到新旧结合的突破口。

有人担心创新会丢掉传统精髓,其实二者可以共生。就像苏州博物馆把水墨元素融入现代建筑,既保留江南韵味又充满时代感。关键要分清哪些是值得保留的文化基因,哪些是阻碍发展的陈旧套路。下次遇到工作瓶颈时不妨自问:这个做法是经得起考验的经验,还是该淘汰的惯性动作?

最近读到个研究挺受启发:人类大脑处理新事物时会多消耗20%的能量。这解释了为什么改变如此困难,但也证明适应能力本就刻在我们的基因里。就像学骑自行车,开始歪歪扭扭怕摔跤,等肌肉记忆形成,反而比走路更省力。突破旧家行径的过程,何尝不是给自己创造新的“省力模式”?

观察街角那家百年茶馆会发现,他们保留着铜壶煮茶的技艺,同时推出冷萃茶外卖。掌柜的说法很实在:“老主顾要茶香,年轻人图方便,两样都做好才算真本事。”这种新旧融合的智慧,或许就是应对时代变迁的最佳策略。当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旧家行径反而会成为滋养改变的沃土。

"旧家行径"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