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ù niàn fù máng
成语解释:萌:开始,发生。旧时的念头或想法又重新发生。多指重犯旧时的缺点或错误。
成语出处:明·汪廷讷《狮吼记·摄对》:“此妇今虽放回,恐其旧念复萌,为害不小。”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重犯老毛病
繁体字形:舊念復萌
英文翻译:revert to one 's former state
旧:1.过去的;过时的(跟“新”相对):旧时代。旧经验。旧社会。不要用旧脑筋对待新事物。2.因经过长时间或经过使用而变色或变形的(跟“新”相对):旧书。旧衣服。窗纱旧了。3.曾经有过的;以前的:张家口是旧察哈尔省省会。4.老交情;老朋友:怀旧。念旧。亲戚故旧。5.姓。
念:1.惦记,常常想:惦念。怀念。念头(思想、想法)。悼念。念旧。念物。2.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意念。杂念。信念。3.说,读,诵读:念白(戏剧道白)。念叨。念经。念书。4.“廿”的大写。5.姓。
复:1.重复:复写。复制。2.繁复:复姓。复叶。复音词。3.转过去或转回来:反复。往复。翻来复去。4.回答;答复:复信。敬复。电复。5.姓。6.恢复:光复。收复。复原。复婚。7.报复:复仇。8.再;又:复发。复苏。死灰复燃。无以复加。一去不复返。
萌:1.(植物)发芽:萌芽。2.发生:故态复萌。3.古又同“氓(méng)”。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明明想改变,却忍不住回到老路上”的情况?比如戒烟半年的人突然想点支烟,坚持健身的人某天瘫在沙发上刷手机。这种“旧念复萌”的现象,其实藏着很多有趣的心理密码。
举个真实案例:小张去年戒掉了熬夜打游戏的习惯。最近项目压力大,某天深夜处理完工作,他的手指突然不受控制地打开了游戏图标。这算不算意志力薄弱?未必。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习惯回路形成后,遇到相似压力场景时,大脑会自动调取曾经的应对方案——就像电脑遇到卡顿会启动安全模式。
为什么旧习惯如此顽固?观察城市里的共享单车就能明白。当人们习惯了某品牌的停放点,即使新车需要多走200米,多数人仍会走向熟悉的位置。这种路径依赖在心理学上称为“认知省力原则”,就像河道被水流冲刷成型后,后续的水流自然沿着既有轨迹流动。
但反复不等于失败。就像学骑自行车总会摇晃,每次重新扶正车把的过程,其实都在强化平衡能力。有个有趣的实验:将改掉坏习惯的人分为两组,A组要求绝对不犯错,B组允许每月三次“旧念复萌”。半年后,B组的长期戒断成功率反而高出27%。这说明适度弹性可能比绝对克制更有效。
个人认为,当代社会的信息过载加剧了这种现象。当手机每天推送数百条信息,大脑的决策资源被不断透支,更容易退回到省力的旧模式。这时候与其苛责自己,不如像整理手机内存那样,定期清理思维缓存——比如设定每周半天的“数字斋戒日”。
下次遇到旧念复萌时,试着把它当作系统升级的提示。就像手机弹窗提醒“内存不足”,这时候不是系统要崩溃,而是该优化运行方式了。不妨问问自己:这个旧模式当初如何服务过我?现在需要升级哪些新技能?或许你会发现,那些反复出现的旧念头,正在为新的成长指明方向。
站在书店的心理学书架前,突然意识到关于习惯研究的著作都在传递同一个隐喻:人的改变不是直线上升的电梯,而是螺旋式攀升的登山道。每个看似回到原地的迂回,其实都在积蓄新的势能。当晨跑者某天睡过头,不必认定前功尽弃,可能只是身体在提醒需要调整训练强度。
理解了这个机制,看待自我改变会更从容。就像园丁知道植物有生长周期,不会因为落叶就拔掉整株花木。那些反复出现的旧念头,或许正是心灵土壤里尚未分解的养料,等待着被转化为新的成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