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í wú zài lái
成语解释:时机错过,不会再来。激励人要抓紧时机。
成语出处:宋 邵雍《不再吟》:“春无再至,花无再开;人无再少,时无再来。”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指行事不要放过时机
繁体字形:時無再來
英文翻译:time will never come again
时:1.时间(对空间而言):时空观念。2.时代;时候:古时。唐时。战时。3.时间单位。旧指时辰,现指小时,即一日(一个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4.指规定的时间:按时上班。过时作废。5.季节:四时如春。6.现在的;当时的:时事。时兴。7.时俗;时尚:入时。8.副词。时常:时时。时有错误。9.有时候:时阴时晴。10.时机:不误农时。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再:1.表示已经重复的动作用“又”,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用“再”:这部书前几天我又读了一遍,以后有时间我还要再读一遍。b)表示更加:高点儿,再高点儿。再多一点儿就好了。c)表示如果继续下去就会怎样:学习再不努力,就得留级了。离开车只剩半个钟头了,再不走可赶不上了。d)表示即使继续下去也不会怎样:你再解释,他也不会同意的。e)表示一个动作发生在另一个动作结束之后:咱们看完了这个节目再走。你把材料整理好再动笔。f)表示另外有所补充:再则。再不然。院子里种着迎春、牡丹、海棠、石榴,再就是玫瑰和月季。2.再继续;再出现:青春不再。良机难再。3.姓。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时无再来”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时间不会倒流”,机会一旦错过就不再出现。比如有人熬夜刷短视频,第二天上班迟到被领导批评,此时只能懊悔:“早知道昨晚早点睡了。”但时间已流逝,这就是典型的“时无再来”。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的时间管理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这个成语强调“不可逆性”。就像朋友约你周末露营,你说“下次再说”,结果下周对方就调职去了其他城市——那个共同看日出的约定,永远定格在未兑现的状态。这种遗憾远比“今天没背单词”更令人触动,因为它涉及人与人的联结。
工作中如何体现这个道理?设想有个实习生婉拒了参与新项目的机会,三个月后该项目获得行业创新奖。当他在庆功宴上默默鼓掌时,突然明白:那些看似平常的工作邀约,可能藏着改变职业轨迹的契机。这不是要人盲目接活,而是学会在关键节点快速决策——毕竟机会的窗口期往往比想象中更短。
现代人常陷入“以后还有机会”的思维误区。我曾在敦煌旅行时遇到七十岁的老夫妇,他们说:“年轻时总想着等退休再来看壁画,现在腿脚不便,三层楼高的涅槃佛只能看照片。”这种真实故事比任何说教都生动,提醒我们某些体验确实存在“保质期”。
科技发展带来新思考:云端存储让文件永不丢失,AI修复老照片仿佛能逆转时光。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互动,依然遵循着“时无再来”的古老法则。视频通话再清晰,也比不上病重亲人想触摸你手掌的温度;智能提醒再准时,也替代不了孩子毕业典礼现场的那声“爸爸看我”。
面对这个成语,我们不必焦虑,而要培养对当下的敏锐感知。就像品茶时专注于舌尖的回甘,而非纠结上一泡茶是否泡得完美。毕竟每个崭新的清晨,都在给我们书写新故事的机会——昨天的遗憾已随风而逝,今日的晨光正洒满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