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uàng miǎo wú jiā
成语解释:旷:空阔;邈:远。远离家乡,没有家室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娇娜》:“兄旷邈无家,我夙夜代筹久矣,行当为君谋一佳耦。”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曠邈無家
英文翻译:Kuang Miao has no home
旷:1.空而宽阔:旷野。地旷人稀。2.心境开阔:旷达。心旷神怡。3.耽误;荒废:旷课。旷工。旷日废时。4.相互配合的两个零件(如轴和孔、键和键槽等)的间隙大于所要求的范围;衣着过于肥大,不合体:车轴旷了。螺丝旷了。这双鞋我穿着太旷了。5.姓。
邈:遥远:邈不可见。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你知道"旷邈无家"这个成语吗?它描绘的是人在广阔天地间漂泊无依的状态。就像候鸟迁徙途中突然遭遇暴风雨,既找不到落脚点,又辨不清方向时的迷茫心境。这个词组中"旷邈"原指空间辽阔,"无家"不仅指物理居所的缺失,更暗含精神归属的空白。
举个例子:在纪录片《最后的游牧民族》里,年轻一代既向往都市生活,又割舍不下草原文化,这种矛盾心理不正是现代版的"旷邈无家"吗?镜头中他们站在高楼大厦前迟疑的背影,完美诠释了这个成语的现代意涵。
为什么这种状态会引起共鸣?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不同程度的"精神迁徙"。就像刚毕业的年轻人在求职市场碰壁时,既无法退回校园的象牙塔,又难以融入社会的丛林法则,这种过渡期的悬浮感,恰似成语描绘的境遇。
不过换个角度看,"旷邈无家"未必全然消极。明代探险家郑和七下西洋时,不正是带着这种"四海为家"的豁达吗?现代数字游民背着电脑走遍世界,看似居无定所,实则创造了新的生存范式。这种流动中的安定,或许能为成语注入积极解读。
我常想,古人造这个词时是否预见了今天的全球化图景?当视频会议打破地理隔阂,当云端存储取代实体书房,我们的"家"正在发生量子态般的变化。与其说是失去家园,不如说是重新定义归属感——就像候鸟终会找到新的栖息地,人类也在探索着心灵栖居的新可能。
下次当你在地铁站台看着川流人群,或许会发现:那些看似孤独的身影,手机里都链接着情感网络;那些匆忙的脚步,都在奔赴各自定义的"家园"。这种时代特有的矛盾统一,正是"旷邈无家"在数字时代的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