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ūn lún zhī qiú lín
成语解释:球琳:美玉。昆仑山上的美玉。比喻极为珍贵的物品
成语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坠形训》:“西北方之美者,有昆仑之球琳、琅玕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昆仑之球琳
英文翻译:Kunlun Qiulin
昆:1.哥哥:昆弟。2.后代;子孙:后昆。3.众多:昆虫。4.“昆仑”的“昆”。
仑:1.条理;伦次。2.“昆仑”的“仑”。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球:1.数学上指圆形的立体。从中心到表面各点距离都相等。2.某些体育用品或球类运动:足球。球赛。3.球形的东西:煤球。4.特指地球或星体:全球。月球。
琳:美玉。
“昆仑之球琳”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出自《淮南子》,本意是昆仑山出产的美玉,后来被用来比喻珍贵稀有的人或事物。比如有人夸赞一位科学家:“他的研究成果简直是昆仑之球琳,解决了困扰行业十年的难题。”这里的“昆仑之球琳”既点出了成果的稀缺性,又暗含了其无可替代的价值。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非要用“昆仑山的美玉”打比方?其实这和古人的地理认知有关。古代中原人认为昆仑山是传说中的仙山,产出的玉石自带神秘光环。比如我们可以说:“这家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每一件都像昆仑之球琳,串联起五千年的文明密码。”通过具象化的比喻,既保留了文化韵味,又让现代人更容易理解。
现代生活中怎么活用这个成语呢?想象公司年终颁奖时,领导说:“小张设计的智能系统就是我们的昆仑之球琳,让产品竞争力提升了一个量级。”这种用法跳出了传统语境,赋予成语新的时代生命力。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它既有历史厚重感,又能灵活适配现代场景,就像传家宝被重新打磨后绽放新光彩。
有人可能会疑惑:用这种冷门成语会不会显得刻意?其实关键看使用场景。在科技论坛介绍创新技术时说:“这项专利堪称行业内的昆仑之球琳”,既突出技术价值,又增添文化意趣。就像给现代建筑加装传统榫卯结构,只要融合得当,反而能碰撞出独特的美感。
说到个人见解,我认为这类成语就像文化基因库里的稀有片段。当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偶然使用,就像在钢筋森林里突然发现一株古树,既惊喜又亲切。比如评价非遗传承人:“她修复古画的技艺,实为当今的昆仑之球琳。”这样的表达,比直白的夸奖更有记忆点。
最后想说的是,语言永远在生长演变。昨天看似生僻的成语,明天可能因为某个契机重新流行。就像二十年前没人用“破防”,现在却成为网络热词。或许某天,“昆仑之球琳”也会在某个领域焕发新生,成为既古典又时髦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