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hāng zàn yáng zǎo
成语解释:据传周文王嗜昌歜,春秋鲁曾点嗜羊枣。后用以指人所偏好之物。
成语出处:宋 苏轼《答李端叔书》:“不肖为人所僧,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个人所好
繁体字形:昌歜羊棗
英文翻译:Changsheyangzao
昌:1.兴旺;兴盛:昌盛。昌明。2.正当(dàng);美好:昌言。3.姓。
歜:1.盛怒。2.气盛。
羊:[yáng]1.哺乳动物,反刍类,一般头上有一对角,品种很多:绵羊。黄羊。羚羊。羊羔。羊毫。羊肠线。羊肠小道。2.姓。[xiáng]古同“祥”,吉祥。
枣:1.枣树,落叶乔木,幼枝上有成对的刺,叶子卵形或椭圆形,花黄绿色。结核果,暗红色,卵形、椭圆形或球形,味甜,可以吃,也可入药。2.(枣儿)这种植物的果实。3.(Zǎo)姓。
大家可能听过"昌歜羊枣"这个成语,但具体怎么用呢?举个真实场景:朋友聚餐时小王说"你点的榴莲披萨我可吃不惯",小李笑着接话:"这就像昌歜羊枣嘛,有人爱香菜有人怕,各有所好呗。"这时候众人恍然大悟——原来成语还能这么接地气!
这个成语到底在说什么?其实它源自《孟子》记载的典故:曾皙爱吃羊枣(黑枣),曾参却因为思念父亲而不忍吃。古人用两种不同的食物,形象地表达"各人有各人的心头好"。就像现在有人无辣不欢,有人看见辣椒就跑,没有对错之分,纯属个人偏好。
为什么用食物作比喻?仔细想想特别巧妙——酸甜苦辣本就是最直接的感官体验。现代人聊奶茶要三分糖还是全糖,追剧爱悬疑还是甜宠,本质上都是"昌歜羊枣"的变体。我常发现办公室里咖啡党和茶党的"战争",其实就是这个成语的生动演绎。
怎么用在现代生活中?下次遇到选择分歧时,不妨活用这个成语。比如朋友争论自驾游还是跟团游,你可以说:"昌歜羊枣嘛,有人喜欢探险有人图省心。"既化解争论,又展现文化底蕴。有次我用这话调解了家人关于装修风格的争执,效果意外的好。
有个有趣现象:这个成语在00后群体中正以新形式焕发活力。他们创造出"香菜局vs折耳根局"之类的网络梗,本质上还是"昌歜羊枣"的思维延伸。这让我想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恰恰在于能不断适配新时代的表达方式。
需要提醒的是,使用时要注意语境。像商务谈判这样的正式场合,换成"各取所需"更合适;但朋友闲聊时甩个"昌歜羊枣",瞬间能让对话活泼起来。语言就像调味料,关键是用对地方。不妨把这个成语当作沟通的润滑剂,既能表达观点,又不伤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