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g hūn zhèng qǔ
成语解释:指经过正式手续的婚姻,现指符合婚姻法规定的合法婚姻
成语出处: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四折:“那里是明婚正娶,公然的伤风败俗。”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合法婚姻
繁体字形:明婚正娶
英文翻译:marry into sb . 's house in an open , correct manner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婚:1.男女经过合法手续结为夫妻:未婚。2.婚姻:结婚。
正:[zhèng]1.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跟“歪”相对):正南。正前方。前后对正。这幅画挂得不正。2.位置在中间(跟“侧、偏”相对):正房。正院儿。3.用于时间,指正在那一点上或在那一段的正中:正午。4.正面(跟“反”相对):这张纸正反都很光洁。5.正直:正派。公正。方正。心术不正。6.正当:正路。正理。钱的来路不正。7.(色、味)纯正:正红。正黄。颜色不正。味道不正。8.合乎法度;端正:正楷。正体。9.属性词。基本的;主要的(区别于“副”):正文。正编。正本。正副主任。10.姓。[zhēng]正月:新正。
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跟“嫁”相对):嫁娶。娶妻。娶媳妇儿。
“明婚正娶”这个词,乍一听像是古代电视剧里的台词,但放到今天依然有它的现实意义。比如有人聊起老一辈的婚姻时会说:“我爷爷奶奶当年可是明婚正娶,摆了三天酒席,全村人都来见证。”这句话背后藏着人们对婚姻仪式感和合法性的重视。
核心问题:为什么“明婚正娶”会被反复强调?其实这和传统社会对“名分”的执着有关。过去,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家族联姻、财产继承的基础。比如《红楼梦》里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家族坚持要明婚正娶,正是为了确保双方的地位被社会认可。而今天,这个词更多用来比喻“光明正大的关系”,比如有人调侃朋友:“你俩恋爱三年了,啥时候明婚正娶领个证?”
有趣的是,现代人对“明婚正娶”的理解正在变化。我认识的一对夫妻选择旅行结婚,没办婚礼也没发喜糖,长辈起初觉得“不够正式”,但他们认为:“婚姻的诚意在于互相扶持,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仪式。”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定义,却也体现了时代进步——人们开始区分“形式”和“实质”。
另一个问题:不“明婚正娶”就一定不好吗?这要看具体场景。比如商业合作中,有人会说:“咱们得明婚正娶签合同,口头约定风险太大。”这里强调的是法律保障。但如果是朋友间的帮忙,过于强调“正式流程”反而显得生分。关键不在于是否“明婚正娶”,而在于双方是否达成共识。
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像一面镜子,照出社会对“确定性”的需求。古代需要媒妁之言来消除不确定性,现代人用法律合同来规避风险,本质上都是寻求安全感。但过度追求形式,也可能让人忽略关系中更重要的部分——比如信任、包容和共同成长。
下次听到有人说“做事要明婚正娶”,不妨多想一层:对方真正在意的是流程规范,还是背后的承诺?就像现在年轻人常说的:“婚礼可以简单,但余生必须认真。”或许这才是“明婚正娶”在新时代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