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g qiǎng àn tōu
成语解释:公开抢劫,暗中偷盗
成语出处:碧野《大巴山人》:“最使她痛恨的是,有些坏人滥伐森林,把木材明抢暗偷运出山去贩卖。”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干坏事
繁体字形:明搶暗婾
英文翻译:open robbery and secret theft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抢:[qiǎng]1.夺,硬拿:抢劫。抢夺。2.赶快,赶紧,争先:抢先。抢占。抢购。抢攻。3.刮,擦:磨剪子抢菜刀。4.当面责备或讽刺:抢白他一顿。[qiāng]1.碰,撞:呼天抢地。2.同“戗”。[chēng]1.〔抢攘〕纷乱的样子,如“支离抢攘兮,遭世孔疚”。2.(搶)
暗:1.光线不足;黑暗(跟“明”相对,下同):太阳落山了,天色渐渐暗下来。2.隐藏不露的;秘密的:暗号。明人不做暗事。3.糊涂;不明白:暗昧。兼听则明,偏信则暗。4.(颜色)浓重,不鲜明:暗紫。暗绿。
偷:1.暗中拿别人财物:偷窃。2.瞒着人:偷听。3.苟且;敷衍:偷生。偷安。4.抽出(时间):忙里偷闲。偷空(kòng)儿。5.偷东西的人:小偷儿。6.“媮”,另音yú
“明抢暗偷”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公开抢夺和暗中行窃”,但实际使用时,往往比喻用不同手段达到同一目的——比如有人为了利益,既可能用强硬方式施压,也可能用隐蔽手段钻空子。举个例子:古代官员向百姓征税时,若是公开提高赋税叫“明抢”,私下克扣救灾粮款则算“暗偷”。这两种行为看似不同,本质上都是对弱势者的剥削。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沿用至今?”其实答案就藏在人性里。比如现代职场中,老板要求员工无偿加班是“明抢”,而同事剽窃你的创意成果却装作无事发生,这就是“暗偷”。两种行为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指向同一个问题:总有人试图用最省力的方式侵占他人劳动成果。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为什么有些人既会“明抢”又擅长“暗偷”?观察商业竞争就能发现端倪。某公司高调挖走竞争对手的核心团队(明抢),同时派人伪装求职者潜入对方公司窃取数据(暗偷)。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恰恰说明贪婪会驱使人突破底线——当一种手段失效时,就切换另一种方式继续牟利。
说到这里,或许你会疑惑:“普通人该如何应对?”我的观察是:建立清晰的边界意识尤为重要。就像邻居借东西不还是“暗偷”,而强占公共区域堆放杂物就是“明抢”。遇到这种情况,明确说“不”并及时采取法律手段,往往比默默忍受更能遏制对方的气焰。毕竟,欺软怕硬是这类行为的共性特征。
最后分享一个个人见解:虽然“明抢暗偷”描绘了人性阴暗面,但社会发展正在改变游戏规则。比如电子支付让“暗偷”现金的行为大幅减少,公共场所监控系统也让“明抢”者无所遁形。当我们不断完善制度、提升技术防护时,其实是在用文明的方式给这个成语写续集——让投机者明白:无论明暗,不义之举终将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