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g lái àn wǎng
成语解释:公开或暗地里来往。形容关系密切,往来频繁。
成语出处:浩然《艳阳天》第120章:“马小辫跟马之悦明来暗往,大伙儿嘴上不说,心里都有数目字儿。”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状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明來暗往
英文翻译:secret going-on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暗:1.光线不足;黑暗(跟“明”相对,下同):太阳落山了,天色渐渐暗下来。2.隐藏不露的;秘密的:暗号。明人不做暗事。3.糊涂;不明白:暗昧。兼听则明,偏信则暗。4.(颜色)浓重,不鲜明:暗紫。暗绿。
往:1.去:徒步前往。2.向;朝:往东。往何处去?3.过去的:往日。
“明来暗往”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明着来往,暗地勾连”,常用来形容表面看似正常的关系背后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比如职场中,同事之间公开讨论项目进展,私下却互相打探晋升机会,这就是一种“明来暗往”。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生活中会出现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 答案很简单——利益与风险的平衡。比如商家在广告中宣称“环保材料”,私下却偷偷使用廉价替代品,既想树立品牌形象,又想降低成本。这种矛盾的选择,往往源于短期利益与长期信誉的博弈。
我曾观察到朋友间也有类似现象。同学聚会时大家欢声笑语,转头却在小群里吐槽某人的穿着打扮。“这种行为算恶意吗?” 其实更多时候是社交压力的产物——既想维持表面和谐,又需要情绪宣泄出口。就像荷叶上的水珠,既要保持完整形态,又在悄然滚动中寻找平衡。
在商业合作中,“明来暗往”可能成为策略性选择。某科技公司公开宣称与竞争对手保持良性竞争,背地里却通过猎头挖走对方核心团队。这类行为虽然游走于道德边缘,却也折射出市场竞争的残酷现实。“该如何看待这种双重性?” 我的观点是:如同硬币的两面,既要理解现实复杂性,也要守住底线——就像走钢丝时,平衡杆的一端是生存智慧,另一端是价值坚守。
有趣的是,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模式,有时反而能推动事物发展。历史上诸多重大发明,最初都是科学家在公开研究的同时暗地进行风险实验。蒸汽机的改良者瓦特,就曾在专利纠纷中采取过类似策略。“这是否违背科研精神?” 或许更应该看作是人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智慧性妥协。
当我们身处需要“明来暗往”的环境时,保持清醒认知比简单批判更重要。就像黑夜行船,既要借助灯塔的明光,也要留意水下暗礁。重要的是在复杂情境中,始终锚定自己的道德罗盘,让每一次选择都经得起时间的冲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