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g mù dá cōng
成语解释:眼睛明亮,耳朵灵敏。形容力图透彻了解。
成语出处:《尚书 舜典》: “明四目,达四聪。”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力图透彻了解
繁体字形:明目達聰
英文翻译:Bright and bright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达:1.通;到。例:四通八达。抵达。2.对事理认识得透彻:通达事理。3.达到;实现:目的已达。达成协议。4.告知;表达:转达。传达。5.指得到显要的地位:显达。
聪:1.听觉;听觉灵敏:失聪。耳聪目明。2.聪明:聪慧。
“明目达聪”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举个例子:公司会议上,老板说:“咱们做产品不能闭门造车,得明目达聪,多听听用户的真实反馈。”这时候有同事举手问:“用户总说想要更便宜的价格,可成本已经压不下去了,怎么办?”老板笑着回答:“这就是达聪的价值——不是盲目满足所有需求,而是听懂背后的核心诉求。用户要的可能不是单纯降价,而是性价比更高的解决方案。”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耳聪目明”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强调感知力,但明目达聪更侧重主动出击。就像小区业委会王阿姨,她每天带着老花镜记录业主意见,又挨家挨户敲门解释新规,邻居们都说:“王主任真是把政策解释得明明白白,咱们的牢骚她也听得真真切切。”这种既看透问题本质,又能接收多元声音的能力,正是这个成语的精髓。
我有个观察挺有意思: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似达聪的机会变多了,刷短视频能听到各地口音,看评论能读到不同观点。但算法推送反而容易让人困在信息茧房里。这时候更需要主动的明目——比如看新闻时特意点开和自己立场相反的报道,就像吃火锅时故意夹一筷子自己讨厌的苦瓜,说不定能品出意想不到的鲜味。
最后想说,这个成语里藏着老祖宗的智慧密码。它不只是要求我们“睁大眼睛竖起耳朵”,更提醒我们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就像品茶高手,既要用舌尖感受茶汤的层次,也要用鼻腔捕捉飘散的茶香,最后还得用脑子记住这种复合的体验。生活中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往往都是把“看”和“听”当作探测仪,而非简单的接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