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g
  • zhī
  • wè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íng zhī gù wèn

成语解释:明明白白地知道某种情况;却还要故意问别人。

成语出处:清 石玉困《三侠五义》:“见他这番光景,明知故问道:‘先生为着何事伤心呢?”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讽刺意味

繁体字形:明知故問

英文翻译:ask while knowing the answer

明知故问的意思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慧。

故:1.事情;事故:细故。变故。2.缘故;原因:无故缺勤。不知何故。3.故意;有意:故作镇静。明知故犯。4.所以;因此:因大雨,故未如期起程。5.姓。6.原来的;从前的;旧的:故址。故乡。依然故我。7.朋友;友情:亲故。沾亲带故。8.(人)死亡:病故。染病身故。父母早故。

问:1.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询问。问事处。不懂就问。答非所问。2.为表示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好。问候。3.审讯;追究:审问。问案。首恶必办,胁从不问。4.管;干预:过问。不闻不问。5.向(某方面或某人要东西):我问他借两本书。6.姓。

成语评论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同事指着空荡荡的会议室问:"今天有会议吗?"其实他早看过日程表;朋友明知你刚加班到深夜,还问:"最近工作累不累?"这些场景里藏着个成语——明知故问。为什么人们会选择这种表达方式?这背后可能包含着试探、引导或建立联结的深层需求。

比如在亲子沟通中,妈妈看到孩子偷偷把蔬菜拨到碗底,会故意问:"今天的胡萝卜是不是特别甜?"这看似明知故问的对话,实则是在给孩子留出主动承认的空间。这种迂回策略比直接指责更容易让孩子接受,既维护了尊严又传递了关心。

工作中也常见类似场景。项目经理在周会上问:"这个月KPI达标了吗?"其实数据报表早就在群里发过。这种提问往往不是寻求答案,而是为了聚焦团队注意力,将抽象数据转化为具象的讨论议题。就像导航软件重复确认路线,重点不在于获取新信息,而在于确保共识。

不过凡事过犹不及。有位老师曾分享:当她第三次问学生"作业本带了吗",学生终于爆发:"您明明看见我翻书包了!"这说明明知故问若缺乏真诚内核,容易引发反感。就像反复点击刷新按钮的网页,过度重复会消耗信任值。

依我之见,语言就像调味料,明知故问恰似烹饪时撒的那撮盐。适量使用能提鲜增味,过量则破坏整道菜肴。关键要把握两个原则:提问时心存善意,回应时保持耐心。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些问题存在的意义,本就不在于答案本身。

下次遇到类似对话,不妨多想想水面下的冰山。那个问你"吃过饭了吗"的邻居,可能只是想开启聊天;那个确认deadline的同事,或许在暗示需要支援。语言的外壳包裹着情感的果仁,听懂弦外之音,往往比计较字面意思更重要。

明知故问的造句

  1. 造句 有时要明知故问:你的钻戒很贵吧!有时,即使想问也不能问,比如:你多大了?
  2. 造句 这是你应该做的事,别明知故问好不好?
  3. 造句 这件事你是知道的,何必明知故问呢?
  4. 造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她在课堂上常常明知故问,以求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5. 造句 这是你份内的事,你怎么明知故问呢?
  6. 造句 你早就知道她是我女朋友了,怎么还要明知故问呢?
  7. 造句 他明知故问地不断质问凯瑟琳。
  8. 造句 烦请谁来帮我回答那个亮红色广告上明知故问的问题,"个人电脑可以做什么?"。
  9. 造句 如果你和别人一起吃饭,看见他们在使用筷子,那就别明知故问地问对方“你会用筷子吗?”这样的问题。
  10. 造句 明知故问都应该有用意,而此时的用意是什么?

"明知故问"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