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èi
  • wé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èi sǐ yǐ wén

成语解释:昧:冒。闻:使听到。冒着死罪来禀告您。表示谨慎惶恐。

成语出处:《史记 赵世家》:“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昧死以闻!”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昧死以聞

英文翻译:To be ignorant of death

昧死以闻的意思

昧:1.糊涂;不明白:蒙昧。愚昧。素昧平生(一向不认识)。2.隐藏:拾金不昧。昧良心。3.昏暗:幽昧。4.冒犯;冒昧:昧死。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以:1.用;拿:以少胜多。晓之以理。赠以鲜花。2.依;按照:以次。以音序排列。3.因:何以知之?。不以人废言。4.表示目的:以广视听。以待时机。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6.跟“而”相同:城高以厚,地广以深。7.姓。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成语评论

昧死以闻”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严肃,但它背后藏着一种让人敬佩的勇气。举个栗子:在古代朝廷上,一位大臣明知皇帝可能发怒,依然坚持说:“臣昧死以闻,此策若行,恐伤百姓生计。”这时候,他其实是在赌上性命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死’这么严重的词?”其实,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原意是“冒着死罪也要让您知道”。它不一定是真的会掉脑袋,更多是强调说话者为了说真话而豁出去的决心。就像现在职场里,有人顶着被开除的风险指出公司漏洞,这也算一种现代版“昧死以闻”。

我有个朋友在环保组织工作,有次他拿着污染数据对领导说:“我可能要被调岗了,但这些证据必须上报。”这种明知可能被穿小鞋还要坚持的态度,和成语的精神内核完全一致。不过要注意,这种勇气得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总不能为中午吃啥跟同事“昧死以闻”吧?

很多人误以为“昧死以闻”是愚忠,其实恰好相反。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劝谏齐景公时,用的就是这种策略。他先说“臣该被烹杀”,等国君好奇追问时才慢慢讲道理。这种沟通智慧告诉我们:表达重要意见时,既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也要讲究策略方法。

现代社会更需要这种精神吗?我倒觉得要看具体情况。去年某科技公司的工程师集体反对有害算法,他们在内部邮件里写道:“我们宁愿辞职也要说出真相。”这种集体发声其实比单打独斗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协作特性,既传承了成语的精髓,又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反过来说,如果所有人都明哲保身会怎样?明朝万历年间的言官制度崩溃就是前车之鉴。当提意见的人越来越少,错误决策就会像滚雪球般扩大。所以无论是古代朝廷还是现代会议室,都需要保留让真话存活的空间——毕竟,敢说真话的人,才是组织最珍贵的警报器。

说到底,“昧死以闻”本质上是对责任的坚守。就像疫情初期吹哨的医生,他们未必知道会面临什么,但清楚有些话必须说。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或许正是这个成语历经千年仍能被理解的原因。当我们在关键时刻选择勇敢发声,其实也在续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

"昧死以闻"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