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àn xiāng shū yǐng
成语解释:暗香:淡淡的香气;疏影:稀疏的影子。梅花的香味和姿态。指称梅花。
成语出处:宋 辛弃疾《和傅岩叟梅花》:“月淡黄昏欲雪时,小窗犹欠岁寒枝。暗香疏影无人处,唯有西湖处士知。”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形容梅花
繁体字形:暗香疎影
英文翻译:plum flowers
暗:1.光线不足;黑暗(跟“明”相对,下同):太阳落山了,天色渐渐暗下来。2.隐藏不露的;秘密的:暗号。明人不做暗事。3.糊涂;不明白:暗昧。兼听则明,偏信则暗。4.(颜色)浓重,不鲜明:暗紫。暗绿。
香:1.(气味)好闻(跟“臭”相对):香水。香皂。这花真香。2.食物味道好:饭很香。3.吃东西胃口好:这两天吃饭不香。4.睡得踏实:睡得正香呢。5.受欢迎;被看重:吃香。这种货物在农村很香。6.香料:檀香。沉香。龙涎香。7.用木屑掺香料做成的细条,燃烧时,发出好闻的气味,在祭祀祖先或神佛时常用,有的加上药物,可以熏蚊子:线香。蚊香。烧一炷香。8.亲吻:香面孔。9.姓。
疏:1.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疏导。疏浚。2.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跟“密”相对):疏林。疏星。3.关系远;不亲近:疏远。亲疏。4.不熟悉;不熟练:生疏。荒疏。5.疏忽:疏于防范。6.空虚:志大才疏。7.分散;使从密变稀:疏散。仗义疏财。8.姓。9.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条陈:上疏。奏疏。10.古书的比“注”更详细的注解;“注”的注:《十三经注疏》。
影:1.物体挡住光线时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间无光的形象,亦指不真切的形象或印象:人影。花影。倒影。幻影。影壁。影响。影射(借甲指乙,或暗指某人其事)。无影无踪。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捕风捉影。含沙射影(喻暗地里诽谤中伤)。2.形象:摄影(照相)。留影。剪影。影印。影像。3.描摹:影写。影抄。影宋本。4.指“电影”:影评。影院。影片。影视(电影和电视)。影坛。
嘿,你听说过“暗香疏影”这个成语吗?乍一听,可能觉得有点文绉绉的,但说白了,它就是形容那种“若隐若现的美”。比如冬天梅花开了,远远闻得到香气,却看不见花在哪儿;走近了才发现,枝头几朵白梅被月光一照,影子稀稀落落洒在地上。哎,这不就是“暗香疏影”嘛!
等等,那这个成语只能用在景色里吗?当然不是!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比如你路过一家老茶馆,还没进门就闻到茶香混着木炭味儿,探头一看,老板正用蒲扇慢悠悠扇着炉子,烟雾缭绕里人影都模糊了。这种“闻得到但看不清”的氛围感,是不是也特符合“暗香疏影”的意境?
有人可能会问:“这词儿是不是太‘冷门’了?现在用会不会显得装?”其实吧,语言就是个工具,用对了场景反而能加分。比如夸朋友的照片拍得好,可以说“你这张逆光拍的芦苇荡啊,暗香疏影的味儿全出来了!”对方一听,准保觉得你夸到点子上了。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很多国潮设计就爱用这种“半藏半露”的手法。你看那些印着水墨竹叶的帆布包,图案只印一半,剩下的靠布料纹理自然过渡。这种设计思路,不正是把“暗香疏影”从自然景观搬到了日常生活里吗?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留白。就像吃火锅要配冰可乐,看电影得配爆米花,“暗香疏影”的美恰恰在于它没把话说满。你看古人写诗,要是直接写“梅花特别香,影子特别美”,那多没劲啊!但换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画面感瞬间就立体了。
最后分享个冷知识:有回我在江南旅游,碰上个老茶农说他们采茶讲究“三不采”——露水未干不采,阴雨天不采,正午阳光太强也不采。为啥?因为只有晨雾将散未散时,茶叶上挂着露珠,茶香混着水汽那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才能做出顶级碧螺春。你品,你细品,这不就是活生生的“暗香疏影”生产流水线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