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ù sè cāng máng
成语解释:指时已傍晚,天色昏暗,眼前的景物已模糊不清。
成语出处:《茅盾散文 旅踪屐痕 海参崴印象》:“海参崴在冬季白昼时间极短。上午八时天还未大亮,下午五时,已经暮色苍茫。”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黄昏
繁体字形:暮色蒼茫
英文翻译:spreading shades of dusk
暮:1.傍晚:暮色。朝三暮四。2.(时间)将尽;晚:暮春。暮年。天寒岁暮。3.姓。
色:[sè]1.颜色:红色。绿色。2.脸上的表情:喜形于色。色厉内荏。3.情景;景象:景色。荷塘月色。4.种类:各色货品。花色齐全。5.质量:成色。足色。6.情欲。7.妇女的美好容貌:姿色。色艺双绝。[shǎi]同“色(sè)”。用于一些口语词,如“落(lào)色”“捎(shào)色”等。
苍:1.青色(包括蓝和绿):苍松翠柏。2.灰白色:苍白。苍髯。3.指天或天空:上苍。苍穹。4.姓。
茫:1.形容水或其他事物没有边际、看不清楚:渺茫。茫无头绪。2.无所知:茫然。
“暮色苍茫”这个成语,究竟适合用在什么样的场景里?假设你站在山顶,望着远处的天空逐渐暗下来,山脚下的灯火零星亮起,此时若想描述眼前的画面,就可以说:“暮色苍茫中,整座城市仿佛被蒙上了一层温柔的薄纱。”这样的描写既点明了时间的变化,又烘托出一种朦胧而宁静的氛围。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形容自然景象吗?当然不是。比如在小说里,主角面临重大抉择却思绪混乱时,作者可以写道:“他站在十字路口,心中如同暮色苍茫,看不清未来的方向。”这里将自然现象与心理状态巧妙结合,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人物内心的迷茫与不确定性。
实际生活中如何活用这个词?想象同事加班到深夜,望着窗外感慨:“每天下班都是暮色苍茫,但看到项目终于有了进展,倒觉得这昏暗里也透着光。”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本身的意境,又赋予了积极向上的解读——黑暗终会过去,坚持就能看到曙光。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矛盾美感”。暮色本意味着光明渐逝,但“苍茫”二字又透露出辽阔深远的空间感。就像我们常说的“黎明前的黑暗”,最晦暗的时刻往往酝酿着新的开始。下次遇到令人困惑的局面时,不妨试着用这个词来化解沉重感——毕竟连大自然都在用暮色苍茫教我们:模糊不清的状态里,反而藏着更多可能性。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中文里会有这么多描绘黄昏的词汇?或许正因为这个时刻最能引发人类的共鸣。昼夜交替的暧昧时分,恰似人生中那些看不清答案却必须前行的阶段。而“暮色苍茫”就像一盏柔和的灯,既承认了当下的模糊性,又暗示着继续探索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