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èng
  • jìn
  • gān 竿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èng jìn yī gān

成语解释:更:再,又;竿:竹竿。又前进了一步。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用于学问、事业等

繁体字形:更進一竿

英文翻译:Make progress

更进一竿的意思

更:[gēng]1.改变;改换:更改。更换。2.经历:少(shào)不更事(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3.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三更半夜。[gèng]1.副词。2.更加;越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3.再:更上一层楼。

进:1.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相对:前进。上进。推进。跃进。进退。进取。进击。进驻。进行(xíng)。进而。2.入,往里去:进见。进谒。进谗。3.吃,喝:进食。进餐。滴水未进。4.收入或买入:进账。进货。日进斗金。5.奉上,呈上:进言。进奉。进献。6.旧式房院层次,这所宅子是两进院。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竿:竿子:钓竿。立竿见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成语评论

更进一竿”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再往上爬高一截竹竿”,实际用来比喻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比如小王在演讲比赛中拿了全校第一,老师对他说:“别停下,试试参加省级比赛,更进一竿!”小王听完后真的报名了,结果拿了三等奖。虽然没冲到冠军,但他发现自己的台风和逻辑比过去清晰多了。

自问自答时间:这成语的核心是什么?它的核心是“突破惯性”。比如有人健身半年减了20斤,这时候最容易松懈,但如果设定“体脂率再降5%”的新目标,身体和心态都会重新被激活。这种主动“加码”的行为,反而比停滞不前更容易保持状态。

去年我们小区有位退休张阿姨,把楼顶荒地改造成菜园后,本来已经种出够三户邻居吃的蔬菜。但她偏要“更进一竿”,跑去农业大学听种植讲座,现在居然用上了立体水培技术。上个月我去参观,架子上挂的番茄像小灯笼似的,比超市买的还甜。

自问自答时间:普通人怎么实践这个理念?关键是把大目标切成“可升级的台阶”。比如写文章,第一年先保证每周输出,第二年可以尝试给杂志投稿,第三年或许就能出合集。就像打游戏通关,每次升级装备都是为了挑战更难的副本,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会推着人往前走。

我自己学画时有段经历特别符合这个状态。当初能画准人像比例后,老师突然让我改练左手作画。手抖得像帕金森的前三个月简直想放弃,但半年后发现,右手创作时的线条反而更有生命力。这种“自找苦吃”的突破,往往能打开意想不到的新视角。

自问自答时间:为什么有人抗拒“更进一竿”?因为舒适区的温床太诱人。就像温水里的青蛙,明知道该跳出来,但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感让人迟疑。其实只需要记住:竹子每长高一节就会形成新的“节点”,人生阶段的突破点,往往就藏在这些主动设置的“竹节”里。

最近看科技新闻,某手机品牌在摄像头技术已经领先的情况下,居然转头研发折叠屏的铰链寿命。这种“和自己较劲”的玩法,反而让他们的新品预售量翻倍。可见“更进一竿”不仅是个人成长的策略,更是商业世界的生存智慧。

下次当你觉得“差不多就行”的时候,不妨想象自己站在竹竿顶端。是抱着竿子等人喝彩,还是伸手去够更高处的云彩?地面的掌声会消失,但触摸过云端的手掌,永远带着天空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