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ǐ bái táo hóng
成语解释: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成语出处:唐·羊士谔《山阁闻笛》诗:“李白桃红满城郭,马融闲卧望京师。”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描写春天
繁体字形:李白桃紅
英文翻译:pleasant spring scenery
李:1.李子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倒卵形,花白色,果实球形,黄色或紫红色,是常见水果。2.这种植物的果实。3.(Lǐ)姓。
白:1.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2.光亮;明亮:东方发白。大天白日。3.清楚;明白;弄明白:真相大白。不白之冤。4.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空白:白卷。白饭。白开水。一穷二白。5.没有效果;徒然:白跑一趟。白费力气。6.无代价;无报偿:白吃。白给。白看戏。7.象征反动:白军。白区。8.指丧事:白事。9.用白眼珠看人,表示轻视或不满:白了他一眼。10.姓。11.(字音或字形)错误:写白字。把字念白了。12.说明;告诉;陈述:表白。辩白。告白。13.戏曲或歌剧中在唱词之外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道白。独白。对白。14.指地方话:苏白。15.白话:文白杂糅。半文半白。
桃:1.桃树,落叶小乔木,小枝光滑,叶子长圆披针形,花单生,粉红色。果实略呈球形,表面多有短绒毛,味甜,是常见水果。核仁可入药。2.这种植物的果实。3.形状像桃儿的东西:棉桃。棉花结桃了。4.指核桃:桃酥。5.姓。
红:[hóng]1.像鲜血的颜色:红枣。红领巾。2.象征喜庆的红布:披红。挂红。3.象征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红运。开门红。满堂红。他唱戏唱红了。4.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红军。又红又专。5.红利:分红。6.姓。[gōng]见〖女红〗。
“李白桃红”常用来形容春日里花朵盛开的绚丽景象。比如:“漫步在乡间小路上,远处山坡上李白桃红交相辉映,连空气里都浮动着甜丝丝的花香。”这种画面感极强的表达,让读者瞬间联想到生机勃勃的自然场景。
有人问:这个成语只能描述自然风景吗?其实不然。我曾用“她的穿搭像李白桃红般明艳,淡蓝衬衫配绛红长裙,既有清新又有热烈”来形容朋友的着装风格。只要存在色彩对比或气质反差的事物,都能借用这个意象来比喻。
去年参观新农村建设时,我看到白墙黛瓦的民居外种着成片桃树,脱口而出:“新农居的白墙衬着桃红,倒真应了李白桃红的古韵新颜。”这说明传统成语完全能融入现代语境,关键在于找到新旧元素间的联结感。
特别想提醒的是:使用这类视觉型成语时,建议先在心里构建画面。就像上周写民宿文案时,我特意观察了庭院里李树与桃树的开花时序,发现它们其实是错峰绽放——这个细节让我在创作时更注重表现层次感而非单纯堆砌颜色。
最近帮学生修改作文时遇到个有趣案例。原本平铺直叙的“公园里有白花和红花”,改成“晨雾中的李白桃红若隐若现,像打翻的水彩颜料在宣纸上晕染”,瞬间激活了文字的表现力。这让我意识到,成语不是陈旧的框架,而是等待被重新诠释的语言魔方。
春末夏初的傍晚,站在办公楼落地窗前,看着晚霞把玻璃幕墙染成蜜桃色,远处写字楼的灯光渐次亮起如同星子,忽然觉得“李白桃红”也可以隐喻城市昼夜交替时的光影变幻。语言的生命力,或许就藏在这样不断延伸的想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