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ù
  • shàng
  • xià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ù shàng qǐ xià

成语解释:犹承上启下。多用于诗文评语。

成语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5回清·栖霞居士评阅:“下半折遥承第十回,以碧桃起波,引起下六回文字,亦束上起下必不可少之文。”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多用于诗文评论

繁体字形:束上起下

英文翻译:pass on

束上起下的意思

束:1.捆绑;系(jì):束缚。腰束皮带。2.量词。用于捆起来的东西:一束鲜花。3.加以限制或受到限制:约束。拘束。束手束脚。4.捆扎成把或聚集成条状的东西:花束。光束。5.事情的结末:收束。结束。6.姓,作姓氏,仍然读作“shù”。山东汶上城东有"朿"姓,音同捆,与束不同。

上:[shàng]1.方位词。位置在高处的:上部。上游。往上看。2.等级或品质高的:上等。上级。上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卷。上次。上半年。4.旧时指皇帝:上谕。5.向上面:上缴。上升。上进。6.姓。7.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楼。上车。8.到;去(某个地方):上街。上工厂。他上哪儿去了?9.向上级呈递:上书。10.向前进:老张快上,投篮。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11.出场: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上。这一场球,你们五个先上。12.把饭菜等端上桌子:上饭。上菜。上茶。13.添补;增加:上水。上货。14.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上刺刀。上螺丝。15.涂;搽:上颜色。上药。16.达到;够(一定数量或程度):上百人。上年纪。⒁(又shǎng)上声:平上去入。17.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1”。见〖工尺〗。18.表示由低处向高处:爬上山顶。19.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锁上门。考上了大学。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20.表示开始并继续:爱上了农村。[shǎng]指上声,“上2”shàng⒁的又音。[shang]1.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脸上。墙上。桌子上。2.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会上。书上。课堂上。报纸上。3.表示某一方面:组织上。事实上。思想上。

起:1.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起来。起立。起床。早睡早起。2.离开原来的位置:起身。起飞。3.物体由下往上升:皮球不起了。4.长出(疱、疙瘩、痱子):夏天小孩儿身上爱起痱子。5.把收藏或嵌入的东西弄出来:起货。起钉子。6.发生:起风了。起疑心。起作用。7.发动;兴起:起兵。起事。8.拟写:起稿子。起草。9.建立:起伙。起会。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10.姓。11.件;次:这样的案子每年总有几起。防止了一起事故。12.群;批:外面进来一起人。他们分六起往地里送肥料。13.用在动词后,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乐队奏起迎宾曲。会场响起热烈掌声。14.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他多次问起过你。想起一件事。

下:1.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2.等次或品级低的:下等。下级。下策。下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为例。4.向下面:下达。下行。5.方位词。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下。部下。在党的领导下。在这种情况下。6.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节下。年下。7.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8.姓。9.由高处到低处:下山。下楼。顺流而下。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11.发布;投递:下命令。下通知。下战书。12.去;到(处所):下乡。下车间。下馆子。13.退场:八一队的五号下,三号上。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14.放入:下种。下面条。下本钱。下网捞鱼。15.进行(棋类游艺或比赛):下围棋。咱们下两盘象棋吧!16.卸除;取下:下装。把敌人的枪下了。把窗户下下来。17.做出(言论、判断等):下结论。下批语。下定义。18.低于;少于: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19.用在“两、几”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下。就这么几下,你还要逞能?‖也说下子。20.表示由高处到低处:坐下。躺下。传下一道命令。21.表示有空间,能容纳:坐得下。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22.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打下基础。定下计策。准备下材料。

成语评论

“承上启下”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生活中处处能见到它的影子。比如你正在读一本书,前一章讲历史背景,后一章讲现代发展,中间有个段落既回顾了前面的关键点,又引出后面的主题——这就是典型的“承上启下”。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不就是‘过渡’的意思吗?为什么非要说得这么文绉绉?”其实区别在于,它不仅强调衔接,更强调责任。比如团队开会时,领导总结完项目进度后说:“接下来小王会具体讲技术方案”——这句话既收尾了前半场讨论,又为后半场铺垫,说话者此时就在扮演“承上启下”的角色。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你教邻居小孩做数学题,先带他复习了昨天的公式,再指着新题目说:“我们现在用这个方法试试看?”这种教学方式既巩固旧知识,又引导新思考,本质上就是通过“承上启下”帮助对方建立知识链条。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没意识到自己每天都在用这个成语的原理。比如短视频创作者会在开头说“上期我们聊了XX,今天咱们深入探讨”——这种结构能让观众迅速进入状态。我认为现代人信息接收碎片化,反而更需要这种有明确逻辑连接的内容设计。

有人可能会困惑:“如果所有事情都要承上启下,会不会显得刻意?”其实关键在于自然。就像登山时看到的指示牌,既标记了已走过的路段,又提示前方路线,但没人会觉得牌子多余。真正好的衔接就像呼吸一样,让人感觉不到刻意,却能有效传递信息。

最后分享个观察:那些能把复杂问题讲清楚的人,往往特别擅长“承上启下”。他们不会突然抛出新概念,而是像搭桥一样,让你从已知走向未知。这种能力不仅适用于沟通,在解决生活难题时同样重要——毕竟世界本来就是由无数环环相扣的事件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