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ái huí lái qù
成语解释:指动作或说话来回不断地重复。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状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來迴來去
英文翻译:back and forth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回:1.曲折环绕:回旋。巡回。迂回。回形针。峰回路转。2.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还:回家。回乡。送回原处。3.掉转:回头。回过身来。4.答复;回报:回信。回敬。5.回禀。6.谢绝(邀请);退掉(预定的酒席等);辞去(伙计、佣工):送来的礼物都回了。7.指事情、动作的次数:来了一回。听过两回。那是另一回事。8.说书的一个段落,章回小说的一章:一百二十回抄本《红楼梦》。9.回族:回民。10.姓。11.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从别处到原处:从邮局取回一个包裹。书报阅后,请放回原处。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来回来去”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形容的是同一件事情反复折腾,既没效率又容易让人心烦。比如有人出门前明明锁了门,结果总怀疑自己没锁好,硬是“来回来去”检查三四遍,最后发现钥匙还插在锁孔里。
举个更生活化的例子:公司开会讨论方案,明明已经确定了方向,偏偏有人“来回来去”地纠结细节。一会儿说预算要调低,一会儿又说时间太紧张,讨论了三小时,结论居然和最初一模一样。这时候大家心里可能都在嘀咕:“这不就是原地打转吗?”
为什么人们会陷入这种循环? 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对结果的不确定感在作祟。就像学生时代考试前“来回来去”检查答案,明明知道应该交卷了,但总觉得哪里可能算错。这种反复验证的行为,本质上是在用体力劳动替代脑力判断。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人际关系中也常见。情侣吵架时“来回来去”翻旧账,父母教育孩子时“来回来去”讲道理,本质上都是希望通过重复动作达到某种心理预期。但就像炒冷饭会糊锅,过度重复反而容易让事情变得更复杂。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反复真的毫无价值吗? 我倒觉得要看具体情况。比如工匠反复打磨作品,运动员重复练习动作,这种专业领域的“来回来去”反而能创造精品。关键要区分是机械重复还是精益求精——前者是无效消耗,后者是刻意练习。
现代人常说的“内耗”,其实就是“来回来去”的心理升级版。手机刷到没电还在不停刷新页面,购物车加了删删了加,这种数字时代的反复纠结,消耗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注意力资源。这时候不妨给自己设定止损点,比如“最多检查两次”“三天后再做决定”。
观察身边活得通透的人,他们往往懂得在“来回来去”中找到平衡点。既不会盲目追求一步到位,也不会陷入无限循环。就像老司机开车,该踩油门时果断加速,遇到路口自然减速观察,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或许才是应对反复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