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ái lái wǎng wǎng
成语解释:指多次来和去交往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3回:“两个在阵前,来来往往,番番复复,搅做一团,扭做一块。”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多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来来往往
英文翻译:Come and go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往:1.去:徒步前往。2.向;朝:往东。往何处去?3.过去的:往日。
往:1.去:徒步前往。2.向;朝:往东。往何处去?3.过去的:往日。
“来来往往”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像在描述马路上的人群或车流?其实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比如,菜市场里大妈们挑拣蔬菜、讨价还价的身影,地铁站闸机口刷卡进出的上班族,甚至是手机聊天界面里不断弹出的消息气泡——这些场景都可以用“来来往往”来形容。它像一块橡皮泥,既能捏出热闹的烟火气,也能塑造现代社会的快节奏。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跨越时代依然鲜活?或许因为它抓住了人类活动的本质:流动与连接。古代商队沿着丝绸之路来来往往,驼铃声串起东西方文明;如今快递小哥在小区楼道里跑上跑下,纸箱里装着天南海北的商品。形式在变,但“交换”的需求始终存在。就像我常去的社区咖啡馆,老板总说:“客人们来来往往,故事却永远留在咖啡香里。”
有个特别生动的例子:早高峰的公交站台。穿校服的学生踮脚张望,拎着电脑包的年轻人刷着手机,买菜回来的老人扶着推车。当公交车进站时,就像按下暂停键——上车的人往下挤,下车的人往上冲,瞬间的交错后,各自带着不同的目的地继续“来来往往”。这种动态平衡,恰好印证了老子说的“周行而不殆”。
在职场中,“来来往往”呈现出更复杂的形态。会议室里流转的方案文档,同事工位间传递的签字文件,甚至是茶水间里交换的行业八卦。有个做HR的朋友分享过观察:“员工的来来往往就像潮汐,有人带着抱负涌进来,有人揣着故事退出去,但总会在某个时间点形成新的平衡。”这让我想到,或许人生本就是不断进出不同圈子的过程。
值得思考的是,在数字化时代,“来来往往”是否正在失去温度?当快递代替了走亲访友,表情包取代了促膝长谈,那些承载着人情味的往来正在变得稀薄。有次帮邻居奶奶调试微信视频,她盯着屏幕里外地孙子的笑脸感叹:“以前盼着邮差送信,现在天天能见面,可总觉得隔着层玻璃。”这提醒我们:在享受便捷的同时,别让技术稀释了真实的情感流动。
观察公园长椅上的日常能获得启发。晨练大爷和遛狗姑娘每天准时相遇,点头微笑的默契持续了三年;推婴儿车的妈妈们形成固定交流圈,育儿经随着婴儿哭声来回传递。这些看似普通的“来来往往”,正在编织城市里最温暖的经纬线。或许生活的真谛,就藏在这些不断重复却又常新的相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