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í tiān pán dì
成语解释:谓充塞天地之间。语本《礼记·乐记》:“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
成语出处:语出《礼记·乐记》:“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極天蟠地
英文翻译:Heaven and earth
极:1.顶点;尽头:登峰造极。无所不用其极。2.地球的南北两端;磁体的两端;电源或电器上电流进入或流出的一端:南极。北极。阴极。阳极。3.尽;达到顶点:极力。极目四望。物极必反。极一时之盛。4.最终的;最高的:极度。极端。极量。5.“极”也可做补语,但前头不能用“得”,后面一般带“了”,如“忙极了”。6.姓。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蟠:屈曲;环绕:龙蟠虎踞。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极天蟠地”这个成语听起来挺有气势,但实际用起来该怎么造句呢?举个例子:台风过后,被连根拔起的树木横七竖八地倒着,枝叶极天蟠地般覆盖了整条公路,救援车辆不得不带着电锯开道。这里既描绘了自然破坏的广度,又暗示了灾后重建的迫切性。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和‘铺天盖地’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强调覆盖面广,但“极天蟠地”更侧重空间维度的延展感——就像爬山虎沿着墙壁向上攀援、向下扎根,既占领高空又深入土壤。比如在描写城市发展时可以说:新建的立体交通网络极天蟠地,轻轨穿楼而过,地下商业街深达八层,构成三维都市奇观。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科技领域也能活学活用。某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中心里,闪着蓝光的服务器组极天蟠地排列着,从地面堆叠到天花板,每秒钟处理着千万量级的数据请求。这种用法既保留了空间占满的视觉感,又暗含技术力量的扩张性。
或许你会疑惑:“现代人为什么还要用这种生僻成语?”在我看来,语言就像调色板,越是丰富的词汇越能精准传递画面感。当“无处不在”“全面覆盖”这类词被用滥时,“极天蟠地”反而能让文字跳出平面,在读者脑海中搭建起立体场景。下次描写夜市摊贩、春草萌发或星际探索时,不妨试试这个成语,或许会有意外惊喜。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自带动态属性。就像春雨过后,竹林里的新笋极天蟠地破土而出,既有向下扎根的沉稳,又有向上生长的冲劲。这种双向延展的特质,让它特别适合表现生机勃勃或剧烈变革的场景,比单方向的“遍地开花”更有张力。
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恐龙化石时,讲解员这样说:“这类食草恐龙生存的年代,蕨类植物极天蟠地生长,为庞大的生物群体提供了食物基础。”这样的解说既点明了生态环境特征,又暗示了物种兴衰的必然联系,比平铺直叙更有回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