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í mù yuǎn tiào
成语解释:极:尽;眺:望。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
成语出处:三国·魏·王朗《与许靖书》:“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迥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尽眼力所及眺望远方
繁体字形:極目遠眺
英文翻译:gaze into the distance
极:1.顶点;尽头:登峰造极。无所不用其极。2.地球的南北两端;磁体的两端;电源或电器上电流进入或流出的一端:南极。北极。阴极。阳极。3.尽;达到顶点:极力。极目四望。物极必反。极一时之盛。4.最终的;最高的:极度。极端。极量。5.“极”也可做补语,但前头不能用“得”,后面一般带“了”,如“忙极了”。6.姓。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远:[yuǎn]1.距离长,与“近”相对:远方。远道。远程。远景。远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远见(远大的眼光)。远虑。远谋。远客。遥远。远走高飞。舍近就远。2.时间长:远古。远祖。长远。永远。3.关系疏,不亲密:远亲。疏远。远支。4.深奥:言近旨远。5.姓。[yuàn]避开:近君子,远小人。
眺:眺望:远眺。登高眺远。
站在山顶时,极目远眺能看到什么?远处的山峦像波浪般起伏,云层贴着地平线缓缓流动,连成片的农田如同拼图般错落有致。这种视野的延伸感,让人突然意识到自然界的广阔与人类的渺小。比如古人登高作诗时,常说“欲穷千里目”,用的正是这种观察方式。
为什么用“极目”而非“睁大眼睛”?其实这个词强调的是“尽力去看”的过程。比如在沙漠中迷路的人,会拼命寻找绿洲的轮廓;航海者面对茫茫大海,也会努力捕捉灯塔的微光。这种主动延伸视觉的行为,传递着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欲。
现代人还保留这种习惯吗?如今我们更习惯盯着手机屏幕,视线范围常局限在30厘米内。但若登上城市高楼,试着眺望天际线,会发现鳞次栉比的建筑群与流动的车灯,构成另一种震撼。这种视角转换,能暂时跳出日常琐碎的框架。
有人认为远眺只是物理行为,实则不然。当人们说“站在历史的长河边极目远眺”,其实是在比喻对未来的思考。就像创业者规划五年蓝图,考古学家还原千年文明,都需要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观察能力。
有趣的是,远眺时的呼吸节奏会自然变深,肩膀也会不自觉放松。这或许印证了身心合一的道理——当目光投向远方,紧绷的神经也跟着舒展。下次感到焦虑时,不妨试试这个动作:推开窗户,让视线穿过最近的树梢,投向目力所及的最远点。
有个细节值得注意:所有关于远眺的描述都离不开“参照物”。无论是地平线、山脉还是高楼,这些锚定点帮助我们构建空间感。就像人生目标需要具体坐标,视觉探索也需要明确方向。当视线有了落脚点,模糊的远方才会显现出清晰轮廓。
最后想说的是,技术发展让实时影像触手可及,但亲自远眺的体验无法替代。屏幕里的雪山全景再震撼,也比不上山风拂面时,亲眼看到雪线在阳光下闪烁的悸动。或许这就是“在场”的价值——有些感受,必须亲历才能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