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òu
  • yuàn
  • lián
  • bī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òu yuàn lián bīng

成语解释:构:结成;连兵:交战。指因结怨导致战争

成语出处:《周书·杜杲传》:“比为疆场之事,遂为仇敌,构怨连兵,略无宁岁。”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战争等

繁体字形:構怨連兵

英文翻译:To construct and resent Company soldiers

构怨连兵的意思

构:1.构造;组合:构图。构词。2.结成(用于抽象事物):虚构。构怨。3.指文艺作品:佳构。4.姓。5.构树,落叶乔木,叶子卵形,叶子和茎上有硬毛,花淡绿色,雌雄异株。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也叫楮或榖。

怨:1.怨恨:抱怨。结怨。2.责怪:任劳任怨。事情没办好只能怨我自己。

连:1.连接:心连心。骨肉相连。天连水,水连天。藕断丝连。这两句话连不起来。2.连续;接续:连演一个多月。连打几枪。3.包括在内:连我三个人。连皮三十斤。连根拔。4.军队的编制单位,隶属于营,下辖若干排。5.姓。6.表示强调某一词或某一词组(下文多有“也、都”等跟它呼应),含有“甚而至于”的意思:连爷爷都笑了。她臊得连脖子都红了。你怎么连他也不认识?。连下棋也不会。连一天都没休息。

兵:1.战士;军队:当兵。兵种。2.军队中的最低等级:上等兵。3.武器:兵工厂。短兵相接。4.关于军事或战争的:兵书。纸上谈兵。

成语评论

构怨连兵”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的含义其实很有现实意义。它出自《左传》,字面意思是结下仇怨后不断发动战争,用来形容双方因矛盾升级陷入长期争斗。比如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互相攻伐数十年,就是典型的“构怨连兵”——夫差为父报仇打败越国后,没有及时化解仇恨,反而持续压迫对方,最终反被勾践灭国。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些矛盾会像滚雪球般越闹越大?观察办公室里的同事纠纷或许能找到答案。财务部的小张曾因报销流程问题与行政部主管产生摩擦,双方先是互相推诿责任,后来发展到在会议上公开指责,最终导致两个部门在跨部门合作时处处设卡。这种从言语冲突发展到行为对抗的过程,正应了“构怨连兵”的演变逻辑。

这个成语的警示价值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尤为明显。就像某些相邻国家因领土争议,从最初的外交抗议逐步升级为军事对峙,甚至演变成代理人战争。仇恨的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双方就容易陷入“为争斗而争斗”的恶性循环,这时候即使最初矛盾的导火索已经不重要,报复行为本身反而成为新的矛盾来源。

从个人视角看,“构怨连兵”揭示了一个常被忽视的真相:冲突的破坏性往往不在问题本身,而在持续对抗消耗的资源。就像两棵争夺阳光的树,拼命向上生长的过程中,地下的根系早已相互缠绕导致营养不良。现实生活中,与其花费精力在“如何打赢这场仗”,不如多思考“怎样拆掉引信”。毕竟,按下暂停键的智慧,有时比坚持到底的勇气更重要。

有个真实案例值得玩味:某科技公司两位高管因技术路线产生分歧,最初只是技术讨论,后来演变成团队站队、资源争夺。直到董事会引入第三方顾问,才发现他们主张的技术方案在底层逻辑上存在互补性。这个反转告诉我们,很多“构怨连兵”式的对抗,本质是认知盲区造成的误会积累。

当我们理解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就会明白化解矛盾的关键在于打破“怨-斗-更怨”的闭环。就像老练的消防员不仅会扑灭明火,更会排查隐患防止复燃。在人际交往或国际事务中,建立缓冲机制、设置矛盾降级台阶,往往比单纯强调输赢更能创造持久价值。毕竟,真正的胜利不是击倒对手多少次,而是让对抗本身失去存在的土壤。

"构怨连兵"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