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ū zào fá wèi
成语解释:枯燥:单调无趣。指单调缺乏情趣兴味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8章:“一个人开车真是枯燥乏味。如果润生在旁边坐着,他们还能说点什么。”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枯燥乏味
英文翻译:dull
枯:1.(植物等)失去水分:枯萎。枯槁。枯草。枯骨。2.(井、河流等)变得没有水:枯井。海枯石烂。3.肌肉干瘪:枯瘦。4.没有生趣;枯燥:枯坐。5.芝麻、大豆、油茶等榨油后的渣滓:菜枯。茶枯。麻枯。6.姓。
燥:干;缺少水分:燥热(干燥炎热)。口干舌燥。
乏:1.缺乏:乏味。贫乏。不乏其人。2.疲倦:疲乏。解乏。走乏了。人困马乏。3.没力量;不起作用:乏话。乏煤。贴乏了的膏药。
味:1.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味道。滋味。甜味儿。津津有味。2.物质所具有的能使鼻子得到某种嗅觉的特性:气味。香味儿。这种味儿很好闻。3.意味;趣味:文笔艰涩无味。这本书越读越有味儿。4.指某类菜肴、食品:腊味。美味。野味。山珍海味。5.辨别味道:体味。6.用于中药:这个方子共有七味药。
提到“枯燥乏味”这个主题,很多人会联想到教科书式的定义或刻板的例句。比如成语词典里常见的“味同嚼蜡”例句:“这篇文章写得味同嚼蜡”,确实准确但缺乏感染力。这引出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有些成语教学让人昏昏欲睡?
我曾遇到一位语文老师,她将“千篇一律”的例句从“这些报告千篇一律”改为“食堂每天的炒青菜,像复制粘贴的绿色代码”。学生们立刻哄堂大笑——具象化场景让抽象成语有了呼吸感。这说明枯燥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建立与现实生活的超链接。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按部就班”。传统例句如“他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像白开水般平淡。若换成“像地铁安检员扫描包裹,他逐项核对任务清单”,画面感瞬间激活记忆点。这种转化揭示出: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动态适配,而非静态陈列。
有人质疑:成语本身具有固定结构,是否必须改造?观察社交媒体会发现,年轻人将“索然无味”戏称为“吃原味鸡胸肉的感觉”,这种解构反而促进了传播。这让我想到语言就像菜谱,经典做法需要时令食材来调味。保持内核不变的前提下,表达方式完全可以与时俱进。
回到教学场景,当学生写出“老生常谈的话题像循环播放的广场舞曲目”,远比标准答案里的“陈旧的话题”更让人眼前一亮。这种创新不是对成语的亵渎,而是让传统文化基因在新时代语境中完成表达进化。就像古琴可以弹奏流行乐,成语也需要找到与当下生活的共振频率。
最后看“陈词滥调”这个成语本身。它的反面教材可能是某些企业年会的口号:“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但若改成“像过期罐头里的番茄酱,再怎么摇晃也流不出新鲜感”,立即撕掉了空洞标签。这印证我的观点:避免枯燥的关键,是让语言回归其原始功能——传递鲜活的思想脉动。
站在书店的成语专区,看着那些尘封的例句模板,忽然觉得它们就像未拆封的乐高积木。只要愿意打破说明书,每个人都能搭建出独特的语言城堡。毕竟真正乏味的从不是成语本身,而是我们使用它的固化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