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ū gǔ shēng ròu
成语解释:犹言起死回生。
成语出处:《隋书·于仲文传》:“伏愿垂泣辜之恩,降云雨之施,追草昧之始,录涓滴之功,则寒灰更然,枯骨生肉。”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挽救危局
繁体字形:枯骨生肉
英文翻译:Withered bone and raw meat
枯:1.(植物等)失去水分:枯萎。枯槁。枯草。枯骨。2.(井、河流等)变得没有水:枯井。海枯石烂。3.肌肉干瘪:枯瘦。4.没有生趣;枯燥:枯坐。5.芝麻、大豆、油茶等榨油后的渣滓:菜枯。茶枯。麻枯。6.姓。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肉:1.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2.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枣肉。冬瓜肉厚。3.不脆;不酥:肉瓤儿西瓜。4.性子慢,动作迟缓:肉脾气。那个人太肉,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
“枯骨生肉”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让枯朽的骨头重新长出肉来,听起来像神话故事里的情节,但它的实际含义更贴近现实——比喻在看似毫无希望的情况下恢复生机,或是让陈旧的事物焕发新的生命力。比如一家濒临倒闭的老字号餐厅,通过推出创新菜品和线上营销,突然客流量翻倍,这就是“枯骨生肉”的典型例子。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其实它的内核是“转化力”。就像一棵看似枯死的老树,只要根系还在,遇到合适的雨水和阳光就能抽新芽。生活中,许多事情并非“没救了”,而是需要找到那个触发转变的关键点。比如一位失业的中年人通过学习编程转行成为科技公司员工,本质上也是将“枯骨”转化为“新肉”的过程。
再举个具体场景:某古镇的老宅院多年荒废,墙皮剥落、梁柱腐朽。当地艺术家团队入驻后,保留建筑主体结构,加入现代艺术装置,改造成文化展览空间。原本要被拆除的“枯骨”,反而成了吸引游客的地标。这种案例让我想到,很多传统事物不是该被淘汰,而是需要新的诠释方式。
有人可能会疑惑:“这和简单的‘改造’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是否保留核心价值。就像修复文物要“修旧如旧”,既要注入新元素,又不能丢失原有灵魂。我曾见过过度商业化的古镇改造,虽然热闹却失了韵味,这就偏离了“枯骨生肉”的本意——它追求的是新旧共生的平衡。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尤其值得思考。科技迭代加速让许多行业面临“枯骨”危机,但危机中往往藏着转机。就像纸质书销量曾因电子书冲击下滑,但近年“实体书+文创”的模式又让书店焕发新生。这种转变告诉我们:与其抗拒变化,不如主动寻找与新趋势的融合点。
最后想说,当我们面对看似失去活力的人事物时,不妨想想“枯骨生肉”的智慧。它不是在讲奇迹,而是在说可能性——就像沙漠中的种子,只要一场及时雨就能破土而出。这种思维方式,或许能帮助我们在困境中发现更多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