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ǎn sī zhī biàn
成语解释:《墨子·所染》:“扞墨子呴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后因以“染丝之变”比喻本来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同。
成语出处:《墨子·所染》:“[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环境影响人
繁体字形:染絲之變
英文翻译:the colour of the silk will be changed as it is dyed
染:1.用染料着色:染布。印染。2.感染;沾染(疾病、坏习惯、嗜好等):传染。染病。3.中国画笔墨技法之一。
丝:1.蚕吐的像线的东西,是绸缎的原料。2.像丝的东西:粉丝。尼龙丝。3.形容极小,细微:丝毫。一丝不苟。4.市制长度、质量单位。10丝为1毫。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变:1.和原来不同;变化;改变:情况变了。变了样儿。2.改变(性质、状态);变成:沙漠变良田。后进变先进。3.使改变:变废为宝。变农业国为工业国。4.能变化的;已变化的:变数。变态。5.变卖:变产。6.变通:通权达变。7.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事变。变乱。8.指变文:目连变。9.姓。
染丝之变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听起来像和染色有关吧?其实它出自《墨子·所染》,原意是“丝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用来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比如一个孩子从小在书香门第长大,耳濡目染下自然爱读书;若是成长在嘈杂市井,言行举止可能更外放直率。这不就是“染丝之变”的现实写照吗?
有人可能会问:环境真有这么大威力吗?看看老张家的双胞胎就知道了。哥哥从小被送去学围棋,现在沉静专注;弟弟跟着爷爷跑工地,干活时特别麻利。同一对父母生的孩子,因为后天接触的“染料”不同,性格能力竟像两条分岔的河流。不过染缸再厉害,丝线本身的质地也重要——有人身处逆境反而淬炼出韧性,这大概就是人和环境互相塑造的妙处。
企业转型其实也在经历染丝之变。某传统制造厂引入互联网团队后,原本古板的工作流程开始变得敏捷。新来的90后就像一管靛蓝染料,把整个车间的思维模式都带活了。但要注意的是,染色太急可能褪色——去年有家老字号盲目跟风直播带货,反而丢了核心客户,这提醒我们接纳新颜色的同时,也要守住自己的“原色”。
我常想,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不就像个超级染坊?刷十分钟短视频和读半小时好书,给大脑染上的颜色截然不同。有个朋友卸载社交软件三个月后,说话居然开始引经据典——数字时代的染丝之变,或许就藏在每次滑动屏幕的选择里。主动挑选适合自己的“染料”,或许比被动接受染色更重要。
说到底,染丝之变既在讲外界的影响,也在暗示改变的希望。就像扎染工艺中,工匠可以用绳结保留部分本色。我们虽然无法选择出身环境,但成年后完全可以给自己“重新染色”。那位从流水线工人转型成插画师的小吴,不就是把人生画布浸入了新颜料吗?颜色会渗透,但执笔的手始终在自己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