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ǎn
  • fē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ǎn fēng xí sú

成语解释:谓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

成语出处:《云笈七签》卷五六:“五气者,随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风习俗,所以变化无穷,不惟万数。”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染風習俗

英文翻译:Customs of love

染风习俗的意思

染:1.用染料着色:染布。印染。2.感染;沾染(疾病、坏习惯、嗜好等):传染。染病。3.中国画笔墨技法之一。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刺。

习:1.学习;复习;练习:自习。实习。习艺。修文习武。2.对某事物常常接触而熟悉:习见。习闻。习以为常。3.习惯:积习。恶习。相沿成习。4.姓。

俗:1.风俗:习俗。移风易俗。2.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俗成。通俗。3.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俗。俗气。4.没出家的人;世俗:僧俗。还俗。

成语评论

染风习俗”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说白了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比如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举个实际例子:小张刚入职时不爱说话,但同事个个开朗爱分享,半年后他也变得健谈了——这就是典型的“环境改造人”。

问题来了:为什么人容易被环境影响?其实这和大脑的“镜像神经元”有关。人天生会模仿周围人的行为,就像小孩学父母说话一样。比如一个团队里大家加班成习惯,新人就算心里不情愿,也可能跟着卷起来。这种“被动适应”既是生存本能,也可能让人失去独立思考。

有个成语叫“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特别形象。记得去年朋友移民加拿大,本来急性子的他,现在出门会主动给陌生人扶门,这就是新环境带来的改变。但反过来想,如果周围都是负面氛围怎么办?这时候就要用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定力了。

有人问:既然环境影响这么大,怎么保持自我?我的观察是,关键在“主动选择”和“建立边界”。就像疫情期间很多人居家办公,有人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准时开工,有人却睡衣穿三天——区别就在于是否主动营造小环境。用个老话说,这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智慧。

现在很多家长拼命买学区房,其实也是在买“染风习俗”的概率。但别忘了,孟母三迁的故事里,更重要的是孟子的自我修行。环境固然重要,但就像腌咸菜,同样的盐水,萝卜和白菜入味程度还不一样呢。说到底,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最近看到个有趣现象:短视频平台让各地方言重新流行。四川话的“巴适得板”、东北的“整活儿”,这些原本地域性很强的表达,现在全国人民都会说了。这种跨地域的“风俗互染”,放在二十年前根本不敢想。或许这就是数字时代的新风俗——打破地域限制的文化融合。

最后想说的是,理解“染风习俗”不是要人被环境牵着走,而是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像冲浪者利用海浪的力量,我们既要懂得借势环境,也要保持清醒判断。毕竟,真正的成熟是知世故而不世故,见风浪而不随波逐流。

"染风习俗"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