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ì shé yī zhī
成语解释:喻登科及第。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诗:“自知群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考中
繁体字形:桂摺一枝
英文翻译:A twig of Osmanthus
桂:1.桂花树,木犀的通称。2.肉桂树,常绿乔木。树皮即桂皮或称肉桂,有香味,可供药用,又作调料。3.广西的别称。
折:[shé]1.断(多用于长条形的东西):树枝折了。桌子腿撞折了。2.亏损:折本儿。折耗。3.姓。[zhé]1.断;弄断:骨折。把树枝折断了。2.损失:损兵折将。3.弯;弯曲:曲折。百折不挠。4.回转;转变方向:转折。刚走出大门又折了回来。5.折服:心折。6.折合;抵换:折价。折账。折变。7.买卖货物时,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减到原标价的十分之几叫做几折或几扣,例如标价一元的减到九角叫做九折或九扣,减到七角五分叫做七五折或七五扣:对折。打九折。8.元杂剧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于后来的一场。9.汉字中有曲折的笔画,形状有“乛乚꒒乙”等。10.姓。11.折叠:折扇。折尺。她把信折好,装在信封里。12.折子:奏折。存折儿。[zhē]1.翻转:折跟头。2.倒(dào)过来倒过去:水太热,用两个碗折一折就凉了。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枝:[zhī]1.由植物主干上分出来的茎条:树枝。枝干(gàn)。竹枝。节外生枝。枝柯。枝节(a.由一件事生发的其他问题;b.细碎的,不重要的)。2.量词,指杆形的:一枝铅笔。3.古同“支”,支持,分支。[qí]古同“歧”,岔。
“桂折一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雅,但到底怎么用呢?比如有人准备了大半年终于考上公务员,朋友祝贺时说:“你这可是‘桂折一枝’啊!”是不是比“厉害啊”更有画面感?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折桂”比喻成功?其实这和古代科举有关——古人把中进士比作摘取月宫桂枝,后来逐渐演变成对任何领域拔得头筹的赞美。就像现在家长说孩子考上重点中学是“摘到桂枝”,既有文化底蕴又带着期许。
不过我发现,现代人用这个成语时常闹笑话。上个月参加创业路演,听见评委夸获奖团队:“你们在AI医疗赛道真是桂折一枝”。结果台下年轻人窃窃私语:“现在拿奖还要先种桂花树?”可见传统典故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才能传达到位。
值得思考的是:在遍地都是“赛道”“天花板”的今天,“桂折一枝”还适用吗?我倒觉得它特别适合需要沉淀的领域。比如科研工作者十年磨一剑取得突破,用这个成语既突显了过程的艰辛,又暗含“万千枝叶中取最优”的珍贵感,比简单说“重大成果”更有韵味。
有个有趣的现象:这个成语在南方使用率明显高于北方。江浙一带的茶商形容明前龙井上市会说“今年桂折一枝的春茶已经预定完了”,而北京朋友更习惯说“头茬货”。语言习惯差异背后,或许藏着不同地域对传统文化的保留程度。
个人认为,“桂折一枝”不该被束之高阁。下次同事拿下大项目时,不妨试试说:“听说你拿下年度标王,这是要我们集体去折桂枝啊!”既表达了祝贺,又活跃了气氛。传统文化就该这样活在日常对话里,而不是成为字典里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