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ì jiǔ jiāo jiāng
成语解释:泛指美酒。
成语出处:《楚辞·九歌·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王逸注:“桂酒,切桂置酒中也;椒浆,以椒置浆中也。言己供待弥敬,乃以惠草蒸肴,芳兰为藉,进桂酒椒浆,以备五味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美酒
繁体字形:桂酒椒漿
英文翻译:Cinnamon and pepper paste
桂:1.桂花树,木犀的通称。2.肉桂树,常绿乔木。树皮即桂皮或称肉桂,有香味,可供药用,又作调料。3.广西的别称。
酒:1.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经过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如葡萄酒、白酒等。2.(Jiǔ)姓。
椒:1.辣椒,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及辣椒素,有辣味,供食用。2.胡椒,多年生藤本植物。果实球形,有辣味,可作调味品或供药用。3.花椒,落叶灌木。果实作调味品。
浆:[jiāng]1.较浓的液体:豆浆。泥浆。纸浆。粉浆。2.用粉浆或米汤浸纱、布或衣服使干后发硬发挺:浆洗。衬衫领子要浆一下。[jiàng]同“糨”(jiàng)。
“桂酒椒浆”这个词听起来很文雅,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有人可能会说:“这场庆典上,主人以桂酒椒浆款待宾客,尽显待客之诚。”这里的“桂酒椒浆”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桂花酒和花椒汁,而是比喻用珍贵或精心准备的物品来表达心意。
为什么古人会用“桂酒椒浆”来比喻珍贵之物?其实这个成语源自《楚辞》,本指祭祀时用桂和椒泡制的酒水,后来被引申为对仪式感的重视。比如在现代职场中,一位老板为团队庆功时特意定制了纪念品,同事可能会调侃:“你这‘桂酒椒浆’的架势,不知道的还以为咱们要办国宴呢!”这种用法既保留了庄重的底色,又增添了轻松的生活气息。
有人可能会困惑:既然现在没人真的用桂酒椒浆,这个成语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我认为这正是汉语的魅力所在——古老的意象可以跨越时空,成为现代人表达情感的载体。就像我们虽然不再用竹简写字,但依然会说“罄竹难书”一样。试着在朋友圈发一句:“周末在家自制‘桂酒椒浆’,结果厨房变成了化学实验室”,既能体现生活情趣,又不会让人觉得掉书袋。
说到实际运用,不妨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代版桂酒椒浆”。比如年轻人花整晚烘焙造型蛋糕,或者长辈保存多年的好茶专门留给贵客。这些行为本质上和古人准备桂酒椒浆的心态异曲同工——通过物质的精心准备,传递难以言表的情感重量。这种文化基因的延续,或许比成语本身的存在更有意思。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有人觉得这种讲究太过形式化。但换个角度看,当我们愿意为某件事物投入额外精力时,这种“不必要”的仪式感恰恰构成了生活的质感。就像用普通玻璃杯喝水也能解渴,但偶尔拿出水晶杯斟酒,那份郑重其事的姿态本身,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温柔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