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èng jiàn zhōu gōng
成语解释:周公:西周初著名政治家,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原为孔子哀叹自己体衰年老的辞句。后多作为瞌睡的代称。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打瞌睡
繁体字形:夢見周公
英文翻译:have a dream
梦:1.睡眠时局部大脑皮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2.做梦:梦见。3.比喻幻想:梦想。4.姓。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周:1.周围;圆形的外围:四周。圆周。绕地球一周。2.环绕;绕一圈:周而复始。3.普遍;整个;全:众所周知。周天。周身。4.时间的一轮;特指一个星期:周期。一周。5.完备:招待不周。计划周密。6.接济;救济:周济。周急。7.朝代名。1.(约前1046—前256)。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从周建立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西),到公元前256年被秦所灭,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2.北朝之一(557—581)。宇文觉灭西魏后建立。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国号周,史称北周。为隋所灭。3.五代之一(951—960)。郭威灭后汉后建立。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周,史称后周。为北宋所灭。8.古又同“中(zhōng)”:不周于用(不中用)。
公:1.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公款。公物。公事公办。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分母。公议。公约。3.属于国际间的:公海。公制。公历。4.使公开:公布。公之于世。5.公平;公正:公买公卖。大公无私。秉公办理。6.公事;公务:办公。公余。因公出差。7.姓。8.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公爵。公侯。王公大臣。9.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诸公。张公。10.丈夫的父亲;公公:公婆。11.属性词。(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公羊。这只小鸡是公的。
“梦见周公”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神秘?咱们先来举个实际的例子。比如小李上班总打瞌睡,同事调侃道:“你这天天在工位上‘梦见周公’,昨晚又熬夜追剧了吧?”这里的“梦见周公”显然不是说真的和古人聊天,而是用幽默的方式形容打瞌睡的状态。
可能有人会问:周公和睡觉到底有什么关系?这要追溯到《论语》里孔子的话——“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当年感叹自己年老后不再频繁梦见这位西周贤臣,后来人们就把“周公”和“梦境”画上了等号。经过千年演变,现在用来形容睡觉反而成了更接地气的用法。
在实际生活中,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用来化解尴尬。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打盹,如果说“小王同学最近是不是常和周公下棋啊”,既提醒了学生注意听讲,又比直接批评来得风趣。这种带着文化味的调侃,反而能让人会心一笑。
有趣的是,现代年轻人更习惯说“补觉”“秒睡”这样的网络用语。但我个人觉得,“梦见周公”这种老说法自带的画面感,就像给日常对话加了层水墨滤镜。当你说“昨晚刚沾枕头就梦见周公”,是不是比单纯说“倒头就睡”多了几分文雅的趣味?
如果把类似成语放在一起比较,会发现中文的幽默感特别有意思。“黄粱美梦”带着虚幻感,“南柯一梦”透着戏剧性,而“梦见周公”则像老朋友间的打趣。下次看到同事午休时流口水的样子,不妨试试用这个成语调侃,说不定能让办公室气氛更轻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