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ū wén zhì zì
成语解释:谓训释文字。
成语出处:清·曾国藩《朱慎甫遗书序》:“袭为一种破碎之学,辨物析名,梳文栉字,刺经典一二字,解说或至数千万言,繁称杂引,游衍而不得所归。”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梳文櫛字
英文翻译:Combed words
梳:1.梳子,整理头发、胡须的用具。2.用梳子整理头发:梳头。
文:1.字;语言的书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议论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军事的。与“武”相对:文职。文武双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旧指礼节、仪式等:繁文缛节。8.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文身。文双颊。10.文饰;掩饰:文过饰非。11.⑪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一文不值。
栉:1.梳子、篦子等梳头发的用具。2.梳(头发):栉发。栉风沐雨。
字:1.文字:汉字。识字。字体。字义。常用字。2.(字儿)字音:咬字儿。字正腔圆。他说话字字清楚。3.字体:篆字。柳字。宋体字。美术字。4.书法作品:字画。一幅字。5.字眼;词:他说行,谁还敢说半个“不”字。6.字据:立字。收到款子,写个字儿给他。7.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岳飞字鹏举。曾巩字子固。8.俗指电表、水表等指示的数量:这个月电表走了50个字,水表走了20个字。9.许配:待字。10.姓。
提到“梳文栉字”,许多人会联想到“咬文嚼字”,但它的含义更偏向于对文字内容的精细梳理和校对。比如一位编辑在审稿时,逐句检查逻辑漏洞,甚至调整标点符号的位置——这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态度,就是典型的“梳文栉字”。
问题一:梳文栉字到底用在哪里? 想象你写了一份重要的工作报告,但提交前发现数据单位写错了:把“万元”写成“元”。如果提前仔细核对,就能避免这种尴尬。这就像理发师用梳子整理每一缕头发,文字工作者也需要用耐心“梳”过每一个字。
个人观点: 在这个“3秒抓眼球”的短视频时代,很多人觉得字斟句酌已经过时。但我发现,越是信息爆炸,精准表达越重要。就像导航软件如果写错路名,再酷炫的界面也没用。
问题二:普通人需要掌握这种能力吗? 学生修改毕业论文时,反复检查参考文献格式;自媒体博主发布前通读三遍确认没有错别字——这些都属于“梳文栉字”的日常应用。它不仅是专家技能,更是避免“社死现场”的基础操作。
有个有趣的例子:某餐厅菜单把“宫保鸡丁”打成“宫爆鸡丁”,结果被食客拍照发到网上调侃。这种看似微小的错误,反而比广告更能影响品牌形象。
个人观察: 我注意到AI写作工具普及后,出现大量“正确但空洞”的文字。这时候更需要人类用梳文栉字的能力,把机器生成的“正确废话”打磨成有温度的内容。就像用砂纸打磨3D打印的粗糙边缘。
下次当你准备群发消息时,不妨多停留两分钟。检查时间地点是否准确,称呼是否合适,语气是否得体。这些小动作积累起来,或许能帮你避开未来可能的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