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í cì mǔ hóu
成语解释:棘:多刺的植物。在棘刺尖端雕刻的猕猴。形容欺骗的勾当或艰难的事业
成语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骗人的勾当
繁体字形:棘刺母猴
英文翻译:Ratchet female monkey
棘:1.酸枣树,落叶灌木。有刺,果小味酸。种子供药用,治神经衰弱等。树可作嫁接大枣树的砧木。2.带刺草木的通称:荆棘。3.刺;扎:棘手。
刺:[cì]1.用针或有尖的东西穿入:针刺。刺绣。2.尖锐像针的东西:鱼刺。扎了个刺。3.用剑刺。泛指杀伤或暗杀:刺杀。刺客。4.使某些感觉器官反应强烈:刺耳。刺鼻。5.用挖苦的话揭露人的短处:讥刺。6.侦察:刺探。7.名片:名刺。[cī]拟声词。快速摩擦或火线燃烧发出的声音:刺刺地直冒火星。
母:1.母亲:母女。老母。母校。2.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祖母。伯母。姑母。姨母。舅母。3.属性词。(禽兽)雌性的(跟“公”相对):母鸡。母牛。这头驴是母的。4.指一凸一凹配套的两件东西里的凹的一件:这套螺丝的母儿毛了。5.有产生出其他事物的能力或作用的:工作母机。失败乃成功之母。6.姓。
猴:1.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外形略像人,身上有毛,多为灰色或褐色,有尾巴,行动灵活,好群居,口腔有储存食物的颊囊,吃果实、野菜、鸟卵和昆虫等。通称猴子。2.乖巧;机灵(多指孩子):这孩子多猴啊!3.像猴似的蹲着:他猴在台阶上嗑瓜子儿。4.姓。
“棘刺母猴”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古怪对吧?其实它描述的是一种进退两难的状态——就像想给浑身长满尖刺的母猴梳毛,既怕被扎伤,又不得不完成这件事。这种场景是不是让你联想到生活中那些“怎么做都头疼”的难题?
比如办公室里新来的实习生小张,发现部门报表存在明显错误。直接上报可能得罪直属领导,装不知道又违背职业操守,这可不就是现实版的“棘刺母猴”吗?有趣的是,当他尝试用匿名建议的方式沟通,既保全了领导面子,又修正了数据错误。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至今?或许因为它精准捕捉了人类面对复杂矛盾时的普遍困境。就像我们在网购时纠结“七天无理由退货但要自付运费”,或是家长在“给孩子手机防失联”和“防游戏沉迷”之间的拉锯战。
有个冷知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宋代医书,原本形容治疗顽固病症时用药的微妙平衡。现代人却常用它来调侃那些“甜蜜的负担”,比如既想享受美食又怕发胖的日常挣扎。
我个人觉得,处理这类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寻找完美方案,而是培养“与刺共存”的智慧。就像有经验的驯兽师会给刺猬准备软垫休息区,我们也可以为生活中的难题设计缓冲地带——比如用时间管理四象限区分任务优先级,或者用“十分钟冷静期”化解情绪化决策。
下次遇到棘刺母猴式的困境,不妨试试“分阶段处理法”。就像吃带刺的菠萝,虽然整体棘手,但切成小块后就能安全享用。毕竟生活的艺术,往往藏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巧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