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ǔ
  • cái
  • jìn
  • yò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chǔ cái jìn yòng

成语解释:比喻用才不当。

成语出处:邹韬奋《不能两全》引吴晓晨信:“既是天赋他聪敏的资质,要削足就履般来受这特殊环境的支配,楚才晋用,那是不可能的。”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比喻人才外流为人所用

繁体字形:楚才晉用

英文翻译:brain drain

楚才晋用的意思

楚:1.古书上指牡荆。落叶灌木。开青色或紫色的穗状小花,鲜叶供药用。2.痛苦:苦楚。3.清晰;整齐:清楚。衣冠楚楚。4.周朝国名(?—前223)战国七雄之一。在今湖南、湖北一带。为秦所灭。5.朝代名。十国之一(907—951)。马殷建立。建都长沙,后为南唐所灭。

才:1.才能:德才兼备。多才多艺。这人很有才。2.有才能的人:干才。奇才。3.姓。4.表示以前不久:你怎么才来就要走?5.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他说星期三动身,到星期五才走。大风到晚上才住了。6.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前面常常用“只有、必须”或含有这类意思):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把工作做好。7.表示发生新情况,本来并不如此:经他解释之后,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8.表示数量小,次数少,能力差,程度低等等:这个工厂开办时才几十个工人。别人一天干的活儿他三天才干完。9.表示强调所说的事(句尾常用“呢”字):麦子长得才好呢。我才不信呢!

晋:1.周朝国名(前11世纪中叶—前4世纪中叶)。在今山西、河北南部一带。被韩、赵、魏三家所灭。2.朝代名。1.(265—316)。司马炎灭魏后建立。建都洛阳,国号晋,史称西晋。为匈奴人刘聪所灭。后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晋朝(317—420),史称东晋。为刘裕所灭。西晋、东晋合称两晋。2.五代之一(936—946)。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后唐建立。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晋,史称后晋。为契丹所灭。3.山西的别称。4.进;升:晋见。晋级。

用:1.使用:用力。用兵。公用。大材小用。2.费用:用项。家用。3.用处:功用。多少总会有点用。4.需要(多用于否定式):天还很亮,不用开灯。东西都准备好了,您不用操心了。5.吃、喝(含恭敬意):用饭。请用茶。6.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手段等:用笔写字。用老眼光看人。7.因此;因8.(多用于书信):用特函达。9.姓。

成语评论

哎呦,这"楚才晋用"的成语可真有意思!它原本说的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才被晋国挖墙脚的故事,不过现在更多用来比喻"好东西被别家用了去"的现象。咱们今天就唠唠这个事,保准你听完直拍大腿说"原来还能这么理解"。

举个栗子哈,你看现在互联网大厂互挖技术骨干这事儿。小明在A公司开发了个超牛算法,结果被B公司三倍年薪挖走,这不就是活脱脱的现代版楚才晋用?这时候有人要问了:"为啥人才总往别处跑呢?" 要我说啊,关键在于能不能给人才搭台子唱戏。就像晋国当年给楚国人才更好的发展空间,现在的企业也得学会"种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不过这事得看两面性不是?我老家有个木匠师傅,在县城干了二十年没人重视,结果被省城家具厂请去当技术顾问。您猜怎么着?他开发的榫卯结构家具直接卖到欧洲去了!这说明啥?有时候换个平台,人才的价值能翻着跟头往上涨。这楚才晋用啊,说不定还是人才市场的良性循环呢。

各位老铁注意了,这个成语可不是光说人才流失。拿我表姐举例,她在国企做平面设计,结果被隔壁广告公司借调去帮忙做项目。三个月后人家直接给转正了,工资翻番不说,还给了独立工作室。您说这算不算楚才晋用?要我说啊,这简直是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嘛!

最后唠点实在的,现在全球化时代,人才流动就跟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关键是要建立好人才生态,让每个金子都有发光的机会。就像我导师常说的:"与其抱怨留不住人,不如想想怎么成为能留住人的地方。"这话糙理不糙,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楚才晋用的造句

  1. 造句 惟楚有材,见证湖北的创新实力和骄傲;楚才晋用,却总是浸满湖北的遗憾和苦涩。
  2. 造句 在体育上,运动员教练楚才晋用成了家常便饭,国界似乎模糊了。
  3. 造句 “惟楚有才”、“楚才晋用”,是与楚国有“地缘”关系的两个典故。
  4. 造句 问题是要张艺谋做中国的文化大使是楚才晋用,甚至强人所难。
  5. 造句 又有成语“楚才晋用”、“卞和泣玉”,讥讽(或自嘲)湖北虽拥才趸才却不善用才和识才。
  6. 造句 如今是全球化的时代,楚才晋用是大势所趋。
  7. 造句 所以,即或是外籍人士,若果有诸葛孔明之智,司马穰苴之能,愿为中华崛起而擘画,那么楚才晋用,为此突破制度约束也是值得的。
  8. 造句 在教育界,“料”是我们自己的,最基础的苦活累活我们先做了,到成器成才时,学生们却源源不断地到了异国他乡,完成现代版的楚才晋用。
  9. 造句 遗憾的是,《海国图志》与魏源的思想在中国国内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楚才晋用”的历史典故,竟然那个历史节点重现。

"楚才晋用"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