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ǎo xiàng lí guó
成语解释:见“槁项黄馘”。
成语出处:清·薛福成《选举论上》:“孰知夫二百年来,聪明才杰之资,迍邅场屋,槁项黧馘以老死牖下者,肩相至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形容不健康的容貌
繁体字形:槀項黧馘
英文翻译:Haggard Lathyrus
槁:枯干:槁木。
项:1.颈的后部。2.姓。3.用于分项目的事物:下列各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五条第二款第一项。环境保护是一项重大任务。4.款项:用项。存项。5.代数中不用加、减号连接的单式,如3a2b,ax2,4ba等。
黧:黑色:面目黧黑。
馘:古代战争中割掉敌人的左耳计数献功。也指上述情况割下的左耳。
“槁项黧馘”(gǎo xiàng lí xū)这个成语你听说过吗?先别急着查字典——它的字面意思是“枯槁的脖子,黑黄的脸”,专门用来形容人因为过度劳累或生活困苦而面容憔悴的样子。举个例子:老李连续三个月熬夜赶项目,如今槁项黧馘地坐在工位上,连咖啡杯都端不稳。
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穷人吗?其实不然。去年参观敦煌壁画展时,解说员指着唐代供养人画像说:“这些衣着华丽的贵族虽然锦衣玉食,但槁项黧馘的面容却暴露了长途跋涉的艰辛。”这说明物质条件与外貌状态未必完全相关,关键是身心承受的压力程度。
在《儒林外史》里有个经典场景:范进中举前“槁项黧馘如秋后蚂蚱,中举后红光满面似新春桃符”。这种戏剧性对比特别适合用这个成语来概括。有趣的是,当代年轻人也创造出了新用法——朋友最近在创业,自嘲道:“自从当上CEO,我从‘小鲜肉’直接进化成槁项黧馘的兵马俑。”
为什么现代人还需要这么古老的成语?我发现这个成语就像个多功能滤镜:既能生动描绘外卖小哥在暴雨中送餐的艰辛,也能精准捕捉考研学子挑灯夜战的坚持。上周在社区服务站看到志愿者顶着烈日分发物资,他们晒得黧黑的脸庞和汗湿的衣领,不就是“槁项黧馘”最温暖的现代诠释吗?
有个现象值得注意:现在有些自媒体刻意营造“槁项黧馘=努力标配”的错觉。但仔细观察会发现,真正持续进步的人,他们的疲惫中往往透着光亮——就像被春雪压弯的竹枝,虽然表面苍黄,内里却积蓄着破土而生的力量。这或许提醒我们:看待外表状态时,更需要关注内在的生命力。
江南梅雨季的旧宅院里,潮湿的墙根处冒出的野蘑菇,和屋檐下晾着的霉斑竹椅,竟意外构成了一幅槁项黧馘却生机暗涌的画卷。这种矛盾的美感,或许正是这个成语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枯槁的表象之下,往往藏着等待破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