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ān huān xǐ xǐ
成语解释:指十分高兴与愉悦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婆子并不争论,欢欢喜喜地道:‘恁地,便不枉了人。’”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情绪等
繁体字形:欢欢喜喜
英文翻译:Joy and joy
欢:1.快乐;高兴:欢喜。欢乐。欢迎。欢送。欢呼。2.指所喜爱的人(多指情人):新欢。3.起劲;活跃:火着得很欢。雨越下越欢。文娱活动搞得挺欢。
欢:1.快乐;高兴:欢喜。欢乐。欢迎。欢送。欢呼。2.指所喜爱的人(多指情人):新欢。3.起劲;活跃:火着得很欢。雨越下越欢。文娱活动搞得挺欢。
喜:1.快乐;高兴:狂喜。喜出望外。笑在脸上,喜在心里。2.可庆贺的;可庆贺的事:喜事。贺喜。报喜。3.称怀孕为“有喜”。4.爱好:好大喜功。喜新厌旧。5.某种生物适宜于什么环境;某种东西适宜于配合什么东西:喜光植物。海带喜荤,最好跟肉一起炖。6.姓。
喜:1.快乐;高兴:狂喜。喜出望外。笑在脸上,喜在心里。2.可庆贺的;可庆贺的事:喜事。贺喜。报喜。3.称怀孕为“有喜”。4.爱好:好大喜功。喜新厌旧。5.某种生物适宜于什么环境;某种东西适宜于配合什么东西:喜光植物。海带喜荤,最好跟肉一起炖。6.姓。
“欢欢喜喜”这个词,总让人联想到热热闹闹的场面。比如邻居家办喜酒时,门口贴着红对联,大人小孩穿着新衣裳,连空气中都飘着糖葫芦的甜味儿,真是把“欢欢喜喜”演活了。这时候有人会问:这种场景和普通的高兴有什么区别?其实“欢欢喜喜”更强调集体性的、外放的快乐,就像春节全家包饺子时,擀面杖敲着案板,笑声能传到隔壁单元的那种氛围。
记得去年社区组织的中秋游园会,灯笼挂满树枝,大爷大妈们扭着秧歌,小朋友举着兔子灯跑来跑去。这种全民参与的欢乐,最能体现“欢欢喜喜”的精髓。可能有人疑惑:独自快乐算不算?个人觉得这个词自带“分享”属性,就像你发现藏在衣柜里的冬衣口袋里有张百元钞票,如果只是自己偷着乐,可能更适合用“窃喜”这个词。
有个有趣的发现:现代人用“欢欢喜喜”的频率似乎在降低。朋友圈里常见“爽翻”“笑死”这类夸张表达,却少见了那种温厚的欢喜。这或许和快节奏生活有关?毕竟要凑齐天时地利人和的欢喜场景,就像等一锅文火慢炖的汤,急不来。但换个角度看,周末约三五好友涮火锅,听着咕嘟声聊着八卦,不正是当代版的“欢欢喜喜”吗?
有次在古镇看见穿汉服的姑娘们提着灯笼夜游,衣袂飘飘走过石板路,檐角风铃叮当作响。这种带着文化韵味的欢喜,仿佛能让时光倒流。可能有人会问:非得传统活动才行吗?我倒觉得形式不重要,关键看有没有那份纯粹的快乐。就像年轻人组队玩剧本杀,推理到关键处拍案叫绝,那也是独属这个时代的欢欢喜喜。
观察发现,真正的“欢欢喜喜”往往发生在放下手机的时刻。亲戚聚会时如果人人盯着屏幕,再丰盛的菜肴也热闹不起来。反观那些主动组织家庭游戏、带着长辈做手工的家庭,笑声总能把天花板掀翻。这或许提醒我们:科技越发达,越需要主动创造让人欢欢喜喜的契机。
最后想起老家庙会的糖画摊子,老艺人舀起糖浆手腕轻抖,转眼变出蝴蝶或骏马。孩子们举着透亮的糖画,舔一口能甜到心里去。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欢喜,或许正是快消时代最珍贵的疗愈剂。当生活被各种KPI切割得支离破碎时,我们更需要主动寻找这些能让人欢欢喜喜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