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ī mán jiā zhàng
成语解释:营私舞弊
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4回:“这是众人的事,万一有甚差池,他众人们只说我里头有什么欺瞒夹帐的勾当。”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同“营私舞弊”
繁体字形:欺瞞夾帳
英文翻译:Deception and accounting
欺:1.欺骗:自欺欺人。童叟无欺。2.欺负:仗势欺人。欺人太甚。
瞒:[mán]1.隐藏实情,不让别人知道:瞒哄。隐瞒。瞒天过海。2.〔瞒瞒〕贪爱酒色的样子。3.闭目的样子。[mén]惭愧的样子。
夹:[jiā]1.从两旁钳住:使劲儿夹住。2.两旁有物限制住,在两者之间:两山夹一水。夹峙。3.搀杂:夹生饭。夹杂。4.夹东西的器具:竹夹子。夹剪。卷(juǎn)夹。[jiá]1.两层的衣服:夹衣。夹被。2.古同“铗”,剑把子。[gā]1.〔夹肢窝〕腋下。2.(夾)[xiá]古同“狭”,狭窄。
帐:1.挂在床上或支在地上用来遮蔽的帷幕。多以布、纱或绸子制成:蚊帐。帐篷。2.同“账”。现在通常写作账。
“欺瞒夹帐”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生僻,但它的意思其实很直白——指通过做假账、隐瞒真实收支来欺骗他人。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某公司财务偷偷修改报销记录,把私人消费混入公务开支,这就是典型的“欺瞒夹帐”。这种行为看似占了小便宜,实则可能引发信任崩塌甚至法律风险。
问题一:为什么有人会“欺瞒夹帐”?表面看是贪图利益,但深层原因往往与制度漏洞或压力环境相关。比如某小企业主为应付税务检查而做两套账本,短期看似“解决问题”,长期却可能因数据混乱导致经营失控。
记得邻居老张开的餐馆,疫情期间为减少缴税额度,故意少报营业额。结果申请政府补助时,因为账面流水不足被驳回,反而损失更大。这个真实案例说明:虚假账目就像定时炸弹,终会反噬操作者。
问题二:如何识别“欺瞒夹帐”?异常数据波动往往是信号灯。比如某部门连续三个月差旅费超标却无对应业务增长,或者库存账面与实物长期不符。我曾参与过审计项目,发现某采购员通过虚构供应商转移资金,正是从票据日期与签收单的矛盾处找到突破口。
现代电子支付普及后,传统做假账难度加大,但新型舞弊手段也随之进化。比如利用虚拟货币交易逃避监管,或通过关联公司进行利益输送。这提醒我们:防范欺瞒不能仅靠技术,更需要建立透明文化。
个人认为,杜绝这类行为的关键在于“阳光机制”。就像我家每周开家庭会议公开收支,虽显麻烦,但十年来从未出现财务误会。延伸到组织管理,定期公示+交叉核验的组合拳,往往比严厉惩罚更能治本。
最后分享个积极转变:某创业团队起初为融资美化数据,后来主动向投资人坦白并重建信任体系,反而获得追加投资。这个反转故事印证:诚实可能短期吃亏,但终将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财务诚信就像种树,悉心培育终会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