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ǐ zhōng sān mèi
成语解释: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成语出处:唐·李肇《国史补·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这其中的奥妙
繁体字形:此中三昧
英文翻译:Samadhi in this
此:1.这;这个(跟“彼”相对):此人。此时。由此及彼。此呼彼应。2.表示此时或此地:就此告别。谈话就此结束。从此病有起色。由此往西。3.这样:长此以往。当时听劝,何至于此。
中:[zhōng]1.方位词。跟四周的距离相等;中心:中央。华中。居中。2.指中国:中文。古今中外。3.方位词。范围内;内部:家中。水中。山中。心中。队伍中。4.位置在两端之间的:中指。中锋。中年。中秋。中途。5.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农。中学。中型。中等。6.不偏不倚:中庸。适中。7.中人:作中。8.适于;合于:中用。中看。中听。9.成;行;好:中不中?。这办法中。饭这就中了。10.姓。[zhòng]1.正对上;恰好合上:中选。猜中了。三枪都打中了目标。2.受到;遭受:中毒。中暑。胳膊上中了一枪。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昧:1.糊涂;不明白:蒙昧。愚昧。素昧平生(一向不认识)。2.隐藏:拾金不昧。昧良心。3.昏暗:幽昧。4.冒犯;冒昧:昧死。
哎哟,说到“此中三昧”这成语,不少人都觉得它神叨叨的,对吧?咱们先来个灵魂拷问:这词儿到底啥意思?说白了,它就是形容“摸透了某个领域的门道”,比如老张做红烧肉二十年,闭着眼都能调出那个味儿,这就叫“此中三昧”。
等等,为啥非得用佛教术语“三昧”呢?这里头可有讲究!佛教里的“三昧”原指专注到极致的状态,后来被咱老百姓拿来比喻“掌握核心技能”。比方说小王学编程,光会写代码不算本事,能把bug当迷宫破解才是真·拿捏了此中三昧。
你可能会嘀咕:“这词儿跟‘熟能生巧’有啥区别?”哎,这就问到点子上了!熟能生巧强调练习次数,而此中三昧更像打通任督二脉的顿悟。就像打游戏,有人玩100小时还在新手村,有人30小时就参透了BOSS的走位规律——这种质的飞跃,才配得上“三昧”的排面。
不过要注意啊,可别把表面功夫当三昧!隔壁李阿姨跳广场舞十年,动作倒是整齐,但总缺了点神韵。要我说,真正的三昧得是“手到、眼到、心到”三位一体。就像我当年学摄影,参数背得再溜,直到某天突然看懂光影的呼吸感,才算摸到这门艺术的三昧。
如今这快节奏社会,不少人就缺这份“往里扎”的劲儿。总想走捷径抄近道,结果就像吃方便面——饱是饱了,但尝不出食材本味。要我说,生活里的三昧啊,就是把手头的事儿当拼图玩,拼着拼着就能咂摸出隐藏的图案。
说到底,“此中三昧”就像给技能树点亮的终极天赋。它不靠运气不靠蒙,得用时间当柴火,拿思考当鼓风机,慢慢煨出那个味儿。下次看到谁把事儿做得特地道,不妨竖起大拇指:“老铁,你这波操作,属实参透三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