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ǐ qù huó lái
成语解释:指因极度的疼痛或悲哀;晕过去;又活过来。多形容被打得很惨;或哭得很厉害。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当下众人将那崔宁与小娘子死去活来拷打一顿。”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死去活來
英文翻译:half alive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活:1.生存;有生命(跟“死”相对):活人。活到老,学到老。鱼在水里才能活。2.在活的状态下:活捉。3.维持生命;救活:养家活口。活人一命。4.活动;灵活:活水。活结。活页。活塞。5.生动活泼;不死板:活气。活跃。这一段描写得很活。6.真正;简直:活现。这孩子说话活像个大人。7.工作(一般指体力劳动的,属于工农业生产或修理服务性质的):细活。重活。庄稼活。干活儿。8.产品;制成品:出活儿。箱子上配着铜活。这一批活儿做得很好。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死去活来”这个成语,字面意思像是描述生死之间的挣扎,但实际生活中它常被用来比喻某种极端的情绪或状态。比如有人会说:“最近加班加到死去活来!”这里的“死”和“活”当然不是真的涉及生命危险,而是用夸张的方式表达疲惫或压力大到难以承受。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会用这么激烈的词汇来描述日常感受?
举个例子,小张最近刚经历分手,朋友问他“你还好吗”,他苦笑着回:“这几天感觉像在坐过山车,一会儿觉得解脱了,一会儿又难受到窒息,真是死去活来的。”这里的“死去活来”其实是一种情感共鸣的表达,通过对比强烈的两极状态,让听者瞬间理解他的矛盾心理。这种表达方式的魅力在于:它能用最短的篇幅,传递最复杂的情绪。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夸张的说法会不会显得不够真实?”其实恰恰相反,语言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张力。试想,如果小张只说“我有点难过”,对方可能只会轻拍他的肩膀;但“死去活来”四个字一出口,朋友立刻意识到该带他去吃顿火锅或者唱通宵KTV了。成语的生动性往往能突破表面的客套,直击问题核心。
我个人觉得,“死去活来”的流行还和现代社会节奏有关。过去人们用“辛苦”“忙碌”就能描述的状态,现在可能需要更强烈的词汇才能让人感同身受。比如创业者说“这个月项目推得死去活来”,背后可能包含着资金链紧绷、团队磨合、市场变化等多重压力。这种表达既释放了压力,又无形中拉近了倾诉对象的心理距离。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成语虽然好用,但也要看场合。比如医生向家属解释病情时,肯定不会说“病人抢救时死去活来”,而会用更专业的术语。这提醒我们:语言的力度就像调味料,放对了能让故事更精彩,放错了可能酿成事故。下次当你脱口而出“累到死去活来”时,不妨想想——也许这正是你重新评估工作节奏的信号。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人们偏爱用极端词汇?或许答案藏在成语本身的矛盾感里。“死”与“活”本是对立的概念,但组合在一起反而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就像生活本身——我们总在不断经历低谷与高峰的交错,而每一次“死去活来”的体验,都在提醒自己:原来我比想象中更有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