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án quē bù quán
成语解释:残缺:缺少一部分;不完整。残余短缺不完全。形容物体经过破坏;变得不完整了。
成语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十二:“这些特点是事实上存在的,不是虚造骗人的;是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残缺不全的片段。”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事物不完整
繁体字形:殘缺不全
英文翻译:incomplete
残:1.不完整:残本。2.快完的;剩下的:残冬。残羹剩饭。3.伤害;使不完整:摧残。4.凶恶:残暴。
缺:1.缺乏;短少:缺人。缺材料。庄稼缺肥缺水就长不好。2.残破;残缺:缺口。完满无缺。这本书缺了两页。3.该到而未到:缺勤。缺课。缺席。4.旧时指官职的空额,也泛指一般职务的空额:出缺。肥缺。补一个缺。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全:1.完备;齐全:这部书不全。东西预备全了。棉花苗已出全。2.保全;使完整不缺:两全其美。3.整个:全神贯注。全家光荣。全书十五卷。4.完全;都:全不是新的。不全是新的。他讲的话我全记下来了。5.姓。
哎哟,最近总看到有人把成语用得支离破碎,比如把“画蛇添足”说成“画蛇添脚”。你懂的,这种错误就像把奶茶里的珍珠换成红豆——虽然都是料,但味道完全不对路子。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为啥成语一残缺,味道就变了呢?
举个栗子,有人写作文时把“胸有成竹”说成“胸有竹子”。乍一听好像没毛病,但仔细一想,竹子是实物,而“成竹”指的是完整的构思,这差距可大了去了。说白了,成语的结构就像乐高积木,少一块就搭不出原版造型。那怎么避免这种尴尬?其实只要多读经典故事,理解每个字背后的典故,自然能拿捏准。
再比如“望梅止渴”被误传成“看梅解渴”。虽然现代人可能觉得差不多,但原句里的“望”字藏着远距离期盼的意境,改成“看”就少了那份遥不可及的韵味。这里插句个人看法:成语就像老字号的秘制酱料,随便改个配方就会串味。
有人可能要问:现在网络用语满天飞,成语改几个字也无伤大雅吧?这话对也不对。像“锦上添花”变成“锦上贴花”虽然有趣,但仅限于特定场合的调侃。要是正经写文章还这么用,就像穿着拖鞋走红毯——场合不对嘛。语言的创新可以有,但得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最后说个冷知识:其实古人也会玩成语改编。比如“三顾茅庐”原本是“三往乃见”,后来才固定成现在这个版本。所以说语言本就是流动的河水,咱们既要守护传统文化的河床,也要允许新时代的浪花。关键是把准那个度,别让成语变得面目全非就行。下次再碰到这类问题,记住八个字:查根源,品味道,看场合。保准你用得既地道又有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