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ǐ jiā shū guó
成语解释:见“毁家纾难”。
成语出处:清·钱谦益《清文华殿中书房办事大理寺副汪镳授儒林郎》:“夫毁家纾国,大臣之有事;急病让夷,君子之所贵。”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大公无私
繁体字形:毁家紓國
英文翻译:sell family properties to relieve the distress of people
毁:1.破坏;糟蹋:毁灭。销毁。好好儿的一本书,让你给毁了。2.烧掉:烧毁。焚毁。3.说别人坏话;诽谤:毁誉。诋毁。4.把成件的旧东西改成别的东西(多指衣服):用一件大褂给孩子毁两条裤子。5.姓。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纾:1.解除:毁家纾难(nàn)。2.使宽裕;宽舒。3.延缓。
国:1.国家:国内。祖国。外国。保家卫国。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国徽。国旗。国花。3.在一国内最好的:国手。国色。4.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国产。国术。国画。国药。5.姓。
“毁家纾国”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藏着值得思考的故事。比如,有人问:“为什么有人愿意散尽家财帮助国家?”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子文在国家危难时捐出全部家产充实国库,这就是典型的“毁家纾国”。这种行为看似极端,实则是个人利益让位于集体存亡的选择。
放到现代,这个成语还能用吗?当然可以。比如某地遭遇自然灾害,一位企业家变卖房产购买救灾物资,这何尝不是一种“毁家纾国”精神的延续?这种行为背后的逻辑是:当个体与群体命运深度捆绑时,牺牲小我可能成为保全大局的必要手段。
有人可能会质疑:“倾家荡产真的值得吗?”这里需要区分盲目奉献和理性担当。疫情期间,武汉的餐馆老板每天免费为医护人员送餐,虽未耗尽家财,但同样体现了“纾国”的现代解读——用自身资源解决社会痛点,这种量力而行的方式更具可持续性。
值得注意的是,“毁家纾国”不应被简单理解为金钱层面的付出。比如科研工作者放弃高薪回国效力,虽未变卖家产,但其知识资本的投入同样属于这个范畴。这种精神内核在现代社会正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从物质贡献延伸到智力、技术等多元领域。
观察当下,我们会发现这种价值观其实暗含在诸多社会现象中。当年轻创业者将公司利润投入乡村振兴,当退休教师用养老金资助山区学生,这些行为都在诠释着新时代的“毁家纾国”。或许,真正重要的不是牺牲的规模,而是那份将群体利益置于个人得失之上的价值排序。
最后不妨思考:在个人与集体的天平上,我们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无论是捐出一半积蓄的普通人,还是投身公益的明星企业家,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参与构建更好的社会图景。这种古今相通的精神脉络,或许才是成语流传至今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