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ěi shì wèn
成语解释:每件事都要询问。指凡事都要作进一步的调查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治学或处世等
繁体字形:每事問
英文翻译:Everything
每:1.指示代词。指全体中的任何一个或一组(偏重个体之间的共性):把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在生产上。每两个星期开一次小组会。每人做自己能做的事。2.表示同一动作行为有规律地反复出现:这个月刊每逢十五日出版。最简单的秧歌舞是每跨三步退一步。3.每每:春秋佳日,每作郊游。4.姓。
事:1.事情:国事。公事。2.事故:出事。平安无事。3.职业:谋事。4.关系;责任:回去吧,没有你的事了。5.从事:大事宣传。6.侍奉;伺候:事亲。不事王侯。
问:1.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询问。问事处。不懂就问。答非所问。2.为表示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好。问候。3.审讯;追究:审问。问案。首恶必办,胁从不问。4.管;干预:过问。不闻不问。5.向(某方面或某人要东西):我问他借两本书。6.姓。
“每事问”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咱们先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小张刚入职公司时,看到同事用快捷键处理表格,他脱口就问:“王姐,这个组合键是调出筛选功能吗?”三个月后,他反而成了部门里的Excel高手。这就像古人说的“每事问”,遇到不懂的马上请教,看似简单,实则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
为什么有人觉得频繁提问会显得不够专业?其实这是个认知误区。上周市场部做竞品分析,实习生小林拿着初步报告直接问主管:“您看这个对比维度有没有遗漏?”结果主管不仅指出问题,还分享了行业数据获取渠道。关键不在于问不问,而在于是否经过独立思考——就像磨刀不误砍柴工,自己先琢磨再提问,收获能翻倍。
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茶餐厅老师傅带学徒时,总会说“有烟先看火候,有疑先翻笔记”。这种“每事问”的变通做法很有意思——既鼓励自主探究,又保留提问空间。就像学骑自行车,父母不会时刻扶着车座,但永远站在三步开外准备搭把手。
技术部最近用上了新开发框架,程序员老周的做法值得借鉴。他遇到报错时,先查官方文档半小时,实在解决不了才标注具体问题去向架构师请教。这种“每事问”的升级版,既节省他人时间,又能精准突破知识盲区,就像用激光笔圈出重点,比泛泛而问有效得多。
说到底,“每事问”不是依赖心理,而是种动态平衡的学习策略。就像中医讲究的辨证施治,该自查时翻书查资料,该求教时大方开口。知识获取从来不是单行道,主动提问就像在信息高速路上开匝道,能快速切换到更优路径。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不妨先给自己十分钟思考,再带着具体疑问出发,这样的“每事问”才是真正聪明的学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