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
  • bǎo
  • xì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ín bǎo yú xìn

成语解释:指执政的人有信还要有义,才能受到人民拥护。

成语出处:《左传·定公十四年》:“谚曰:‘民保于信。’吾以信义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繁体字形:民保于信

英文翻译:People's protection and trust

民保于信的意思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保:1.保护;保卫:保健。保家卫国。2.保持:保温。保鲜。3.保证;担保(做到):保质保量。保你一学就会。4.担保(不犯罪、不逃走等):保释。取保候审。5.保人;保证人:作保。交保。6.旧时户籍的编制单位。参看〖保甲〗。7.姓。

于:1.a)在:她生于1949年。来信已于日前收到。黄河发源于青海。b)向:问道于盲。告慰于知己。求救于人。c)给:嫁祸于人。献身于科学事业。d)对;对于:忠于祖国。有益于人民。形势于我们有利。e)自;从:青出于蓝。出于自愿。f)表示比较:大于。少于。高于。低于。g)表示被动:见笑于大方之家。2.后缀。a)动词后缀:合于。属于。在于。至于。b)形容词后缀:勇于负责。善于调度。易于了解。难于实行。“於”3.姓。

信:[xìn]1.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2.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3.崇奉:信仰。信徒。4.消息:信息。杳无音信。5.函件:信件。信笺。信鸽。信访。6.随便,放任:信手(随手)。信步(随意走动,散步)。信笔。信意。7.同“芯2”。8.姓。                                       。[shēn]1.古同“”,舒展开。2.古同“”,表白。

成语评论

民保于信”这个成语,乍一听可能有点陌生,但它背后的道理却扎根在咱们的生活里。简单来说,它讲的是“民众的安定要靠诚信来保障”。比如社区里的小卖部老板从不缺斤少两,大家就愿意一直光顾;政府如果兑现了修路的承诺,老百姓自然更愿意配合政策。这些小事背后,其实都是“民保于信”的生动写照。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信息透明,为什么还要强调诚信?”这个问题问得好!看看最近的新闻:某网红带货虚假宣传翻车,粉丝立刻大量脱粉;某企业隐瞒产品缺陷被曝光,股价直接腰斩。这说明啊,越是信息发达的时代,诚信反而成了更稀缺的“硬通货”。就像搭积木,诚信是底座,抽掉这块,楼盖得再高也会垮。

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老家县城的面包店,二十年来价格牌都用粉笔写小黑板上。有次好奇问老板为啥不弄电子屏,他憨笑着说:“改价就擦掉重写,街坊看着踏实。”这种笨办法反而让小店成了社区信用标杆。这让我想到,真正的“民保于信”未必需要高科技,关键在那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

还有个核心问题:“普通人怎么参与维护社会诚信?”其实特别简单。快递小哥送错件主动送回,你在餐厅发现多找了零钱马上退还,这些小事都在给社会诚信账户“存钱”。上周亲眼见到个场景:菜市场里,卖菜大娘放心地把摊位交给邻居照看,自己送发烧的孙子去医院。这种基于信任的互助,不就是“民保于信”最接地气的版本吗?

有个观点可能不太成熟:我觉得现代人把诚信想得太宏大,总以为是企业家、官员才需要考虑的事。实际上,每个人都是诚信网络的编织者。就像最近社区推行的“共享工具箱”,谁用完工具自觉放回原处,下个人用起来就方便。这种良性循环,正是“民保于信”在生活中的具象化体现。

最后想起个老同学的创业故事。他做二手书平台,坚持把每本书的折痕、笔记都拍照上传,结果初期增长特别慢。但三年过去,他的复购率居然是行业平均的三倍。这或许印证了那句话:诚信经营像种树,前三年看根,后三年看果。当越来越多人明白这个道理,“民保于信”就不再是书本里的成语,而会成为实实在在的生活风景。

"民保于信"的相关成语